宋朝前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现在的冬天零下几度就觉得冷得慌,保暖措施多,有棉被、电暖气,冬天也就这么过去。

可宋朝之前的人们,尤其是北方,冬天动不动零下二三十度,甚至更低,他们连棉被都没见过。从历史资料看,古人们用本地东西和脑子想出的办法,一代代传下来,把冬天扛过去了。

科学家研究过,中国历史上有过几个寒冷期,最早一个是西周,大概公元前1000年到前850年,持续了上百年。

那时,北方气温低,黄河都冻得结实,冰上能走人。

汉代时候也冷,西汉初期长安大雪封城是常事;唐代虽然有个温暖期,但北方冬天还是零下十几二十度。古人记录的诗词和史书里,满是抱怨冷的句子,比如杜甫写安史之乱时,百姓冻得直哆嗦。

这些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得想办法御寒。

古代没有棉被,古人睡觉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用草料堆窝。

北方农民秋收后,把麦秆、稻草攒起来,铺在屋里地上,厚厚一层,人钻进去,再用草盖上身,当成被子。

东北用乌拉草,这种草纤维软和,能留住热气。穷人家直接睡柴房,稻草铺满地,人埋里面,身体热量散不掉,就能凑合一宿。

讲究点的,用麻布缝个大袋子,里面塞芦苇花或干草茎,做成简易垫子。史书上说,先秦时候就这样,秦汉墓里出土过类似东西。

缺点是草容易潮,冬天还得勤换,不然发霉生虫。但这玩意便宜,到处有,农村人基本都这么干。除了草窝,取暖还得靠火。

古人从远古就开始生火,最早是火塘,在屋里挖坑,烧柴炭,围着烤。

到了先秦,北方发明了火炕的雏形,就是用砖石垒平台,下面挖烟道,从灶台引热气过去,炕面热乎乎的,能睡人。

考古发现,半坡遗址就有这种炊事取暖结合的灶炕,门口附近设着,挡风又助烧。

唐代时候,火炕更成熟了,北方家家用,与炉灶连一起,做饭的热气顺道暖炕,一举两得。

南方没炕,但用火盆,陶的或铜的,里面烧松木炭,放在屋中央,人们围坐烘手脚。富人取暖就高级些了。汉代宫廷有椒房殿,花椒碾成泥,混泥土涂墙,当保温层,还带香味。

墙上挂锦绣毯,地上铺毛毯,屏风用火齐宝石做,幔帐是大雁羽毛缝的,提高室温。

汉武帝时候,长安宫里就这样。民间富户用被中香炉,丁缓发明的球形铜炉,层层设计,像陀螺,能放热炭或香料,塞被窝里慢慢放热,不烫手。

唐代官员穿皮裘,狐狸羊毛的,百姓穷的用纸裘,麻纸或楮皮纸做的衣裘,厚实耐穿,魏晋到唐宋流行。纸裘防虫抗老,价格低,贫民常用。

衣着方面也关键。没有棉衣,古人穿麻布衣,里面衬草层,或兽皮袍。狩猎时代起,兽皮就是御寒主力,先秦贵族穿狐裘,坐熊席。

春秋时候,卫灵公冬天衣狐裘,四周火阵烤。秦汉士兵巡逻,用皮甲内衬羊毛,脚裹草鞋或木屐,底部编稻草隔冷。东北民族用马毛缝衣,牛粪烧火。

唐代江南湿冷,穿藤甲塞芦苇,防水又暖。整个宋前,穷富差距大,官员暖炉皮裘,百姓地炉纸衣,但大家基本靠这些扛住。

饮食上,古人冬天多吃热东西补充体力。煮汤羹,羊肉萝卜,热乎下肚,增加抵抗力。储存粮食也重要,秋天囤草料柴禾,冬天全家挤一屋,共享热源,少散热。

历史上,乱世如三国、安史之乱,过冬更难,士兵挖雪坑盖枝叶,百姓裹草席挤破屋。但多数时候,这些办法管用,避免大规模冻死。

这些办法不是一蹴而就,从先秦到唐代,一步步改进。先秦火塘简单,汉代椒房精致,唐代火炕实用。

气候冷期逼人创新,西周寒期古人互相扶持找食生火,汉武帝边关士兵草编靴巡逻。缺点明显,草窝不舒服,火盆有风险,但基于经验,帮人活下来。

宋代末期,情况变了。棉花从西域传入,起初小范围种。元代黄道婆从海南学黎族纺织,回松江推广,改进工具,纺纱织布高效。棉纺织成支柱,产量增。

明代政府推植棉,洪武年间下令,棉被进百姓家,轻便暖和。清代产量大增,全国覆盖,取代草纸等。

现代的“黑科技”很多,电暖合成纤维更方便,但基础是古人那些法子。古人过冬靠智慧和资源,现在咱们多幸运,但也得学他们节俭点。

适应环境是关键,古人们这么一步步熬过来,全凭实打实的手艺和耐力。


参考资料:

1、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古人过冬取暖的N种方法 新华社客户端 2025-01-22

2、史记丨古人是如何取暖的 正观新闻 2022-11-3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0

标签:历史   宋朝   棉被   零下   寒冬   古人   冬天   唐代   先秦   火炕   汉代   狐裘   火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