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华民族寻求解放的峥嵘岁月中,邓恩铭以30载短暂生命谱写了一曲忠诚报国的壮歌。作为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用信仰照亮黑暗,用热血浇灌理想,成为镌刻在党史丰碑上的不朽英名。

邓恩铭(1901年1月5日-1931年4月5日),原名邓恩明,字仲尧,化名黄伯云、丁友民等,水族,贵州荔波县玉屏镇水浦村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历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等职。1921年作为济南党组织代表出席中共一大,是一大代表中最年轻的成员;长期深耕山东、青岛等地的党组织建设与工人运动,1931年在济南英勇就
1901年,邓恩铭出生于贵州荔波一个贫苦水族家庭,幼年靠亲友资助求学,先后就读于私塾、荔泉书院,早早接触反日讨袁的爱国思想。1917年,16岁的他告别家乡,水陆兼程辗转一个多月抵达山东济南,投奔二叔并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五四运动的浪潮更让他坚定了救国理想,他组织学生罢课、演讲,抵制日货,成为学生界的核心骨干,并与王尽美结为革命挚友。

1920年,邓恩铭与王尽美共同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撰文介绍十月革命、抨击社会黑暗;随后着手筹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春发起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20岁的他作为最年轻的代表,与王尽美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参与缔造中国共产党。此后,他还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亲切接见,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
作为山东党组织的核心创始人,邓恩铭先后建立青岛第一个党支部、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在白色恐怖中恢复重建多次遭破坏的党组织,让革命火种在齐鲁大地燎原。他以学校教员等身份为掩护,深入工厂、矿区,发展党员、建立工会,使山东党组织成为领导群众斗争的坚强核心。
1925年2月,他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同年4-5月领导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重要先导。他在四方机车厂等企业创办工人夜校,用诗歌、漫画、笛箫演奏等通俗方式宣传革命道理,将800多名工人团结在工会旗帜下,占全厂工人总数的60%以上。
针对群众大多目不识丁的现状,邓恩铭打造宣传“三杆枪”——用浅显歌谣阐释革命真理,用生动漫画揭露剥削本质,借笛箫演奏《梅花三弄》等曲目联络同志、传播理想,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工农群众心中。
1925年11月,山东地方委员会机关遭破坏,邓恩铭被捕入狱,遭受残酷折磨并染上严重肺结核,经党组织营救保外就医。但他不顾叔父“悉心养病”的劝诫,刚能下床便重返革命岗位,1927年赴武汉出席中共五大后,毅然扛起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重任。
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王复元、王用章告密,省委机关再次遭破坏,正在济南安置革命力量的邓恩铭不幸被捕。入狱后,他化名“黄伯云”与敌人周旋,主动牵头成立狱中党支部,领导难友开展两次绝食斗争,争取基本生存权利。
在酷刑审讯与威逼利诱面前,邓恩铭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他先后组织两次越狱斗争:1929年4月的首次越狱因准备仓促仅1人脱险;7月21日的第二次越狱经周密部署,6名难友成功突围,而邓恩铭因受刑过重、体弱多病,突围后不幸被敌人捕回,打入死牢。1930年,国民党审判长张苇村识破其身份,邓恩铭昂首回应:“是,我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邓恩铭!”
1931年4月5日,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邓恩铭与21名共产党员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0岁。临刑前,他留下绝笔诗《诀别》:“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道尽对革命理想的执着与对后继者的期许。
邓恩铭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从水族山寨走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用青春、热血与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如今,他的精神仍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忠诚与担当。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