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个初一的儿子,活像只炸毛的刺猬。
我说东,他偏往西;让他写作业,他眼皮一翻:“知道了,不用你管!”
结果半夜12点摊着没写完的卷子,还梗着脖子冲我吼:“我写不写关你什么事?!”
小时候那个软乎乎的小团子,怎么就变成了眼前这个浑身是刺、说话噎死人的“冤家”?
打碎杯子怪地滑,考试考砸怨同桌,在他嘴里错的永远是全世界,唯独不是他自己。
我和他爸一狠心,计划暑假把他塞进全封闭托管班,断网断零花钱——让他尝尝没爹妈兜底的滋味。
本以为最多闹两天脾气,谁知他竟直接离家出走!
我们疯找一天,最后在荒凉桥洞下找到蜷缩的他。
他眼睛通红,像头受伤的小兽:“再逼我,我就永远不回来!”
那一刻我浑身发冷,所有强硬碎了一地。
深夜独坐客厅,突然惊觉:我们哪是在养孩子?分明是在打仗!
可和一个大脑还没长全的青春期男孩打仗,父母注定一败涂地!
青春期的孩子,是辆油门轰鸣却刹车失灵的跑车。
他们情绪上头时并非故意作对,而是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层远未成熟(25岁才发育好)。
一句平常的提醒,落在他耳中就是否定和挑衅。
更痛的是,我猛然看懂了他的“嘴硬”——那竟是脆弱内心的铠甲。
一个总被否定、总在“输”的孩子,只能靠强硬姿态死守最后一点自尊和掌控感,证明“我不是任你摆布的傀儡”。
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我决定换条路:说软话,做硬事。
“说软话”,是看见他的情绪风暴,稳稳接住,做他最厚的情绪缓冲垫。
以前叫他起床如同打仗:催骂掀被子,最后气呼呼把他拽出门。
学了新方法,我默念八字真言:闭嘴,只说事实,不加评判。
闹钟响过三遍他还不动。我压着火:“儿子,7点20了,再不起铁定迟到。”
他磨蹭到洗手间已经7:25,顿时炸了:“都怪你不早喊我!烦死了!”
要在过去我早吼回去,但这次我说:
“看你睡那么香没舍得大声喊。现在着急了吧?怕老师批评对不对?”
他愣住,气焰消了大半:“班主任最讨厌迟到…”
“迟到确实难受。这样,你赶紧洗漱,早饭我给你装好路上吃。今天尽力赶,真迟到了妈妈陪你解释。”
当我不再争对错,而是和他一起解决问题时,他刷牙都快出火星子了。
踩着铃声冲进校门那晚,他居然主动说:“妈,我调调闹钟吧。”
原来他不是非要反抗我,而是反抗我命令的姿态。
“做硬事”,是温柔而坚定地,把属于他的责任还给他。
期末考前我提醒他少玩游戏多复习。
他满口答应,结果玩到周日下午才慌神,笔一摔冲过来:“妈!来不及了!快帮我划重点!”
若在从前,我定陪他鏖战通宵。
但这次我摇头:“妈妈知道你急,但复习是你的事。你选了打游戏,就得承担时间不够的后果。
现在能看多少是多少,考什么样我们都接受,再一起找问题。”
他当晚唉声叹气地翻书。成绩出来果然惨烈。
他捏着卷子低声说:“考砸了…” 我问:“感觉如何?”
他沉默良久:“…心慌。以后少打游戏吧。”
那次“惨痛教训”后,再遇大考他竟主动列计划。
因为他终于明白:妈妈不会兜底了,自己的责任自己扛。
养育青春期男孩,如放一只倔强的风筝。 线拽太紧会绷断,放任自流会迷航。
唯有顺着风势,用温柔而稳定的手控住那根线,才能托他飞得更高更远。
如果您家里也有一个身上长满刺的青春期孩子,推荐给您一套非常好的关于青春期孩子的书——《给青春期男孩、女孩的100个引导》。
它首先是一本“解码器”,帮助你读懂青春期的“潜台词”。
青春期孩子的世界,充满了他们尚未完全理解、也难以清晰表达的复杂议题:
身体发育的羞赧与不安、对自我形象的苛刻审视、对友谊与懵懂情愫的迷茫、与父母权威的微妙对抗、对未来的憧憬与焦虑……
这套书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精准捕捉了100个最典型、最困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
书中会有直击心灵的发问——“为什么我的身体变化和别人不一样?”
“朋友背后说我坏话怎么办?”
“爸妈为什么总是不理解我?”“我对异性有了好感,这正常吗?”
理解了孩子那些沉默背后的汹涌暗流、那些突然爆发的情绪背后的深层根源;
你就得以“看见”那个藏在房门后、低头刷手机的身影内心真实的挣扎。
是智慧的“沟通引路人”,教你如何“问”而非急于“答”。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陷入“急于解决问题”的误区,在孩子开口前就想给出标准答案或经验之谈,结果往往是堵住了孩子倾诉的欲望。
这套书最大的智慧,在于它示范了如何用正确的问题去引导孩子思考,而非直接灌输结论。
书中对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像是一次温和而深入的对话引导。
它教会我,面对孩子关于“早恋”的困惑时,与其说“现在要以学习为重”,不如像书中那样引导他思考:
“这段关系让你感到更快乐、更有力量,还是更焦虑、更分心?”
面对孩子对自身外貌的焦虑,与其空洞安慰“你很好看”,不如引导他思考:
“除了外表,你觉得还有哪些品质让你成为一个值得被喜欢的人?”
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效的引导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点燃孩子内心自我探索的火把,陪伴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标。
它还是我们化解焦虑、学习“放手”的“定心丸”。
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萌发,渴望挣脱父母的羽翼,这是成长的必然。
然而,看着他(她)跌跌撞撞,我们的担忧从未停止。
这套书让我们看到,那些叛逆、冒险、尝试,甚至犯错的经历,都是孩子构建自我认同、锻炼判断力不可或缺的过程。
书中没有回避成长的阵痛,而是用一种理解、包容且充满建设性的态度,引导孩子认识行为的后果,学习承担责任。这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
我意识到,我的角色不再是“全能保护者”,而是逐渐转变为“安全基地”和“智慧顾问”。
当孩子能从书中获得专业的、非评判性的信息和思考框架;
当他(她)学会用书中引导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寻求帮助;
我反而能更安心地适度“后退”,给予他(她)成长的空间和试错的勇气(在安全范围内)。
书中传递的核心信息——成长的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思考和解决;
而父母是支持者和引路人——让我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等风来】给青春期男孩女孩的100个引导 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书籍 ¥35 购买当你放下输赢的执念,孩子的刺便悄然收起。
因为他终于确信:父母是港湾,而非战场。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