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犯下的错误,中国岂能再犯,难怪卢沙野说:中国内战还没结束

苏联领导人的天真幻想

20世纪50年代末,美苏冷战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期。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这是苏联领导人首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在为期十几天的访问中,赫鲁晓夫游览了美国的几大城市,参观了工厂、农场和大学,甚至还与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

赫鲁晓夫对美国之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惊叹于美国社会的富裕和繁荣,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达和平意愿的言论也深信不疑。在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会面时,赫鲁晓夫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并暗示苏美两国联手主导世界的美好前景。

但对于赫鲁晓夫的观点,毛泽东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赫鲁晓夫只看到了美国的表面现象,而没有认清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根本矛盾。毛泽东提醒赫鲁晓夫不要被美国的表面繁荣所迷惑,但赫鲁晓夫对此并不以为然。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正确的。尽管赫鲁晓夫试图缓和美苏关系,但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1960年的"U-2事件"让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赫鲁晓夫对美国的幻想也彻底破灭。此后,美苏冷战进一步升级,双方在柏林、古巴等问题上多次针锋相对,世界几度濒临核战争的边缘。

俄罗斯陷入西方主导秩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似乎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在对西方的认知和政策上再次犯下类似的错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急于融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甚至一度加入了七国集团(G7),使其扩展为八国集团(G8)。俄罗斯领导人认为,加入这个所谓的"世界顶级俱乐部",意味着俄罗斯重新获得了大国地位,可以与西方国家平起平坐。

但是,俄罗斯很快就意识到,G8并非一个真正平等的国际合作机制,而更像是一个由美国主导、为西方利益服务的论坛。每当俄罗斯的立场与美国不一致时,就会面临来自其他成员国的集体批评和孤立。北约东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北约吸纳了多个东欧国家成为新成员,其势力范围一度延伸到俄罗斯的家门口。

面对北约东扩,俄罗斯虽然表达了强烈不满,但却无力阻挡。西方国家以俄罗斯仍然抱有"冷战思维"为由,对俄罗斯的立场予以抨击,认为其阻碍了欧洲的和平与稳定。俄罗斯虽然是G8成员国,但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却无法与西方国家平等对话,只能被迫接受既成事实。

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日益尖锐。2014年,俄罗斯因克里米亚问题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G8也重新变回了G7。即便如此,北约东扩的步伐也没有停止。北约在俄罗斯周边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举行大规模军演,令俄罗斯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更是将俄罗斯与西方的对抗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与西方陷入了零和博弈。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试图孤立和削弱俄罗斯。俄罗斯则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对抗西方,力图捍卫自身利益。这场对抗令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际地位也受到影响。普京总统曾公开表示,俄罗斯再次被美国欺骗了。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

与苏联和俄罗斯在对美政策上的失误相比,中国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战略定力和历史智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曾多次试图拉拢中国,希望中国充当美国的全球治理伙伴,共同主导世界秩序。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中美"G2"的概念,暗示美中两国携手合作,对全球事务进行管控。

面对美国的示好,中国却明确表示拒绝。中国看透了美国提出"G2"背后的战略企图。美国是想借助中国的力量,在维护美国全球霸权的同时,牵制和平衡其他大国,使中国无法独立自主地发展。

中国拒绝"G2",反映出中国对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有着清醒认知。这种认知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外交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离间东方六国,曾拉拢当时最强大的齐国,提议两国合作称帝,主导天下。齐国受到秦国的蛊惑,一度与秦国合纵连横,结果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和对抗,最终导致齐国实力被削弱,秦国却渔翁得利。

2011年,美国再次提出邀请中国加入七国集团(G7),将其扩大为八国集团(G8)。中国同样予以拒绝,认为G7是一个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机制,中国加入不符合自身利益,也无助于推动国际秩序的民主化。

中国之所以能够抵御美国的各种战略诱惑,关键在于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把中美关系视为自身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中国在发展对美关系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同俄罗斯、欧洲、周边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断拓展外交空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台海问题破解美国算盘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近年来开始探索一条有别于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的新路径,即依法统一。这一新思路的提出,与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的一番表态密切相关。2022年,卢沙野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明确指出,台湾当局是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地方政权,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政府,而是一个尚未完成统一的政权,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卢沙野大使的这番表态,标志着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政策调整的重要转折点。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台政策和表态中,往往采用较为模糊的措辞,称台湾当局为"台湾方面",给两岸关系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但卢沙野的表态打破了这种模糊性,明确界定了台湾当局的法律地位,意味着中国将更多地从法理层面来处理和定义两岸关系。

将台湾问题定性为"分裂国家"和"煽动分裂国家"的犯罪行为,意味着中国可以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对台湾当局采取行动。这不仅包括对"台独"分子进行刑事追责,也可能涉及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权和主权的收复。换言之,中国有权通过法律手段来推进国家统一,而不必受制于战争与和平的二元逻辑。

依法统一的提法,是中国破解美国"台湾牌"的一招妙棋。美国长期以来把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战略筹码,在台海问题上挑动是非,企图以此遏制中国的发展,而赖清德等人竟然迎合配合,台湾当局的叛乱本质愈发昭然若揭。美国人用乌克兰消耗俄国的把戏,想复制在台海地区。但俄国犯下的错误,中国岂能再犯。

卢沙野的表态则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的战略基础。它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内战的延续,美国无权干预。中国通过依法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更多地是在主权和法理层面消解"台独"的分裂图谋,而不是简单诉诸武力。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对台政策的创新和调整,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智慧。它为解决台湾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也为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赫鲁晓夫   秦国   中国   俄国   乌克兰   苏联   俄罗斯   台湾问题   台湾   内战   美国   主导   错误   结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