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产房外不眠夜改变人生轨迹:北漂姥爷带娃手第一章 | 徐景洲

回望九年带娃路,起点要从女儿生娃算起。九年前,徐州妇幼医院产房外的那个不眠夜,至今仍是我们晚间散步时津津乐道的话题。一次次复盘,一次次后怕,一次次庆幸——这些都成了我们与女儿、外孙女不离不弃的最强理由。

其实,直到女儿被推进产房,我们仍未料到,那个即将呱呱坠地的小生命,会如一颗璀璨星辰般照亮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写我们的人生轨迹,成为我们生命的重中之重。

那产房外的等待时间,仿佛被按下慢放键,每一秒都拉长如一个世纪。空气中弥漫着医院特有的消毒水味,那气味不断发酵、浓得化不开,像一层冰冷的薄膜裹上来,令人窒息。

起初,心中仍充满喜悦与期待,我不时用手机拍几张坐在走廊长椅上的照片,还与其他产妇家属轻松交谈。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忐忑不安的紧张感笼罩心头。习惯事事写微博的我,素材虽多,却一时失语,未留下片言只语。甚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再回想那个一生中最煎熬的不眠夜——那是一段荆棘般刺痛的记忆。

直到整整一年后的2017年10月28日,外孙女周岁时,我才打开尘封的记忆,写下一首再现当时情景的打油诗。也正是在那时,我才意识到,正是经过那一夜,我才逐渐改变固有观念,从一个老人带娃的“反对派”,变成义无反顾的北漂带娃姥爷。

分 娩

十月怀胎苦,一朝分娩难。

三点进产房,清晨方得返。

十五小时久,未敢合睡眼。

父母揪心紧,门缝不时看。

三次要输血,忧患裂肺肝。

生命是战斗,共渡时维艰。

前线好女儿,凯旋携婴还。

隔代别样亲,姥爷姥姥赞。

生活新篇章,人生美画卷。

我这一生,经历过两次“十月怀胎苦,一朝分娩难”。第一次是女儿出生,因岳母在邳县人民医院工作,我有机会进入产房,目睹了生产的全过程。那也是一次漫长的等待。当时我在淮阴中学工作,请了十天假回来。谁知预产期推迟了十多天,假期早已用完,不得不再续几天假,在女儿出生三天后匆匆返校。记忆犹新的是,女儿出生在晚上九点多,我抱着她步行回家。初为人父,脑中一片混乱:这么小,何时才能长大啊?

而这一次女儿生娃,预产期也推迟了一周多,过程比她出生时更加惊险。

诗中“三次要输血,忧患裂肺肝”,记述的是2016年10月28日凌晨一时左右开始的、三次惊心动魄的揪心时刻。上半夜,提示牌不断报告进展,一关一关顺利通过,我们的心情也渐渐放松。谁知刚过十二点,医生从半开的产房门里探出头来叫我们,说产后出现大出血,要我们签字输血。握笔的手瞬间颤抖,脑中充满不祥的预感。一次签字不久,又来一次,紧接着竟是第三次,“一而再,再而三”。第三次签字时,我身体瘫软地伏在桌上,如同生离死别。老伴已泣不成声,我们仿佛成了那即将被狂风吹翻的小船中孤独无助的人。

真应了“事不过三”这句老话。没等来第四次签字,产房里就传出好消息:出血止住了。并且随之传来一曲响亮美妙的生命礼赞:千金,七斤八两,母子平安。那一刻,我想起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点进产房,清晨方得返”——2016年10月27日下午三时至28日晨七时,是我一生中最漫长的时光。“十五小时久,未敢合睡眼。父母揪心紧,门缝不时看”,不到一天,却跨越两天;虽仅十三小时,却仿佛度过了整整两个世纪的冰川期。

让等待更加煎熬的,是产房外上演的一幕幕浮世绘。一位试管婴儿产妇生下死婴,是个男孩,她的婆婆发了疯似地吵闹,甚至把装着死婴的行李包拴在产房门把上,锁死大门,阻碍医护人员进出,也直接影响产房内信息的外传,这更加重了我们的焦虑与担忧。保安来了,制止不了,直到警察将其带走,产房门口才恢复安静的等待气氛。其间,我们还与一位准奶奶和她的儿子成了患难与共、无话不谈的朋友,彼此说着暖心话,互相支撑。至今,我们仍会偶尔想起那对母子,心中泛起一波波牵挂与想念的涟漪。

第二天早上七点,“前线好女儿,凯旋携婴还”。女儿与刚降生的小宝宝一起被推出产房。女儿挂着输液瓶,脸色惨白如纸。我与女婿推车,老伴抱着初生婴儿跟随。当时女儿仍处危险期,我们惊魂未定,不知下一刻会如何。母女的生命如此脆弱,如同捧在手心的稀世珍宝,易碎而珍贵。

后来,我和老伴多次“复盘”当时情景,仍有些后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呢?不敢想,不能想。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们决定陪伴在女儿身边,帮她带娃。她们俩都需要我们的保护,也只有我们才能给予最好的保护——这个用恐惧和泪水浇灌的决心,就此生根发芽。

正是这个惊心动魄的不眠夜,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生命中从未开启的新篇章,让我们做出改变余生的决定——毅然离开熟悉的故土,成为北漂带娃一族,全心全意守护女儿与外孙女,让她们在爱的港湾中成长,如同被温暖巢穴庇护的雏鸟。九年之后,看着外孙女在阳光下欢快奔跑的身影,我们愈发坚信: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就藏在那让我们彻夜难眠的磨难里,如同蚌壳孕育珍珠的阵痛。正如我那首打油诗最后所写:

隔代别样亲,

姥爷姥姥赞。

生活新篇章,

人生美画卷。

当然,开启“生活新篇章”,实现“人生美画卷”,对于每一位离乡背井、易地带娃的老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那份扎根于故土的乡情,那牵动人心的亲情与友情,那熟悉一方水土所滋养出的全部习惯与记忆——要将它们一一剥离,本身便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情感跋涉。过程中有纠结,有困惑,也有不得不做的调适,每一步都是内心与现实的拉扯。

更何况,这样的迁徙还伴随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陌生的社会关系层层涌来,生活的重心骤然转移,而人生,偏偏又行至迈入老年的门槛。尤其对我这样一个以读写为理想、心中仍燃着文学残梦的人来说,做出这个选择,更显得分外迟疑与漫长。

因此,在下一章里,我将暂且搁置时间的线索,集中袒露这几年北漂带娃路上的点滴思量。如果说这一章拉开了生活的序幕,那么下一章,便是我为这段岁月写下的“楔子”——它要说的,是选择背后的缘由,是远行之初的内心独白。

敬请关注下期:

第二章:为女儿带娃的N个理由

【京友点评】

《产房外不眠夜改变人生轨迹》作为全书开篇,以一场生命降临的惊险之夜为切入点,构建出极具张力与感染力的叙事空间。本章在写作上展现出三大特色:

一、时间结构与情感节奏的精密对应。作者以“慢放键”比喻产房外的心理时间,将十三小时的等待拉伸为“两个世纪的冰川期”,通过时间感知的变形,精准传递出焦虑、恐惧与希望的复杂情绪。而九年后的回望视角,又为这段记忆赋予了解读的纵深感,形成“经历—复盘—领悟”的完整情感曲线。

二、细节描写的多重叙事功能。诗中“三次要输血”的重复叙事,门外闹剧与暖心交谈的并置,女儿“脸色惨白如纸”的特写——这些细节既是情节推进的节点,又是情感承载的容器。特别是“签字输血”场景中“手抖—瘫软—泣不成声”的递进描写,将人物心理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私人记忆与普遍情感的共鸣转化。本章最动人处在于将个体经历升华为一代人的共同情感。产房外的等待,既是具体家庭的关键时刻,也是无数中国老人投身隔代养育的隐喻起点。那个“用恐惧和泪水浇灌的决心”,既是个体选择,更是传统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重构。

在文体上,打油诗与散文的互文值得注意。诗歌既是对事件的浓缩记录,又是情感的艺术提纯,形成“诗述其事,文释其情”的复合叙事结构。而“复盘”“慢放键”等当代语汇的运用,则赋予传统亲情叙事以鲜明的时代气息。

本章通过一个夜晚的微观叙事,成功奠定了全书的主题基调:生命的花样年华,往往孕育于最艰难的抉择之中。这种将苦难转化为滋养的叙事智慧,正是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中最动人的精神遗产。

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2025年6月9日星期一

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姥爷   轨迹   年前   人生   徐景洲   女儿   产房   外孙女   生命   新篇章   情感   时间   打油诗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