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2 日,国内手机市场将迎来历史性时刻 —— 苹果 iPhone Air 正式开售,这款取消实体 SIM 卡槽的机型,成为国内首款商用 eSIM 手机。早在 10 月 17 日早 9 点,该机已开启预购,7999 元起的定价并未阻挡市场热情,而背后支撑这一突破的,是 10 月 13 日三大运营商同步获得的 eSIM 商用试验批复。
所谓 eSIM 手机,是将实体 SIM 卡功能集成到手机芯片中的设备,用户无需插卡就能完成入网、换号、携号转网等操作。这种技术不仅让 iPhone Air 做到 5.6mm 超薄机身,更打破了传统运营商的捆绑模式 —— 同一台手机最多可开通 2 个运营商号码,用户能随时切换信号更好、资费更优的套餐。
不过使用中也有讲究:办理需遵守 “一证五号” 规则,自行删除 eSIM 数据不算销户,且芯片焊接在机身,私自拆卸可能导致损坏或信息泄露。这些细节也成了近期热议的焦点。
苹果无疑是这次 eSIM 落地的 “破局者”。这款 iPhone Air 9 月已全球发布,因国内政策限制延迟发售,如今凭借与三大运营商的深度合作抢占先机,其第三季度生产计划达前代机型 3 倍,下半年产能更是上调至 9300 万台。
国内厂商已快速跟进。10 月 16 日,OPPO 推出支持 eSIM 的 Find X9 Pro 卫星通信版,定档 11 月开售;vivo、荣耀也透露相关机型规划,华为则被曝正加速研发适配机型。对比来看,苹果胜在先发优势与生态整合,国产品牌则可能在本土化服务与价格分层上寻找突破。
国外市场早已是 eSIM 的天下,苹果、三星等品牌在欧美普及多年,但此次国内落地的机型均针对本土运营商做了定制优化,信号适配与服务响应更贴合国内用户需求。
eSIM 落地的狂欢早已传导至 A 股。截至 10 月 20 日收盘,恒宝股份、东信和平等 6 只概念股年内涨幅均超 50%,板块平均涨幅 42.42%,大幅跑赢大盘。这些公司早已深度布局产业链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14 只概念股获券商 “积极型” 评级,中兴通讯、中国移动等 8 家更是得到 10 家以上机构认可。不过部分个股从高点回撤超 30%,也引发了关于估值泡沫的讨论。
eSIM 的价值远不止取消卡槽。三大运营商已实现全场景覆盖,将服务延伸至智能手表、车载设备等终端,构建起跨设备协同生态。对科技行业而言,这意味着一条新的产业链被激活:
上游芯片企业迎来定制化需求,中游模组厂商订单量攀升,下游终端厂商有了差异化竞争新抓手。更重要的是,用户与运营商的捆绑度降低,倒逼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与资费性价比,最终惠及消费者。
未来,随着 “AI+5G+eSIM” 技术融合,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将迎来爆发期。有观点认为,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是通信方式的革新,更是数字经济深入渗透的重要标志。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