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的流亡之路:从英雄到"麻烦制造者"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爆发,以色列仅用六天就击败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占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埃及战败后,无力再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其领导人阿拉法特顿时失去靠山。走投无路之下,他带着4000多名武装人员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逃往邻国约旦。
约旦收留PLO,却养虎为患
约旦原本就资源紧张,突然涌入大量难民,导致经济崩溃、物价飞涨,社会秩序大乱。但阿拉法特不仅没帮忙稳定局势,反而在难民营里搞起了“国中之国”——设立自己的法庭、征税、训练武装分子,甚至公开袭击以色列目标。约旦北部几乎成了PLO的“临时首都”。
以色列不堪袭扰,1968年派装甲部队进攻PLO大本营卡拉梅村。约旦军队被迫参战,虽然勉强击退以军,但损失惨重。而阿拉法特却借机宣传“胜利”,把自己包装成阿拉伯世界的抗以英雄,吸引大批激进青年加入。
劫机、暗杀,约旦忍无可忍
得势后的阿拉法特越来越疯狂。从1968年起,PLO开始劫持民航客机,短短两年内竟连续劫持5架飞机,全部迫降到约旦。国际社会哗然,约旦国王侯赛因颜面尽失。更过分的是,PLO还在约旦境内搞暗杀,1970年甚至刺杀了约旦总理瓦斯菲·塔尔。
侯赛因终于爆发,1970年9月下令全面清剿PLO,史称“黑九月事件”。约旦军队用坦克、火炮猛攻难民营,PLO死伤惨重。阿拉法特不甘失败,拉来叙利亚200辆坦克助阵,但以色列突然出手,战机威慑叙军,迫使其撤退。失去外援的PLO彻底溃败,残部在1971年被赶出约旦。
转战黎巴嫩,再次祸乱他国
阿拉法特带着残兵败将逃往黎巴嫩。当时的黎巴嫩是中东最富裕、最开放的国家,被称为“中东瑞士”。但PLO一来,故技重施——控制难民营、私设武装、煽动宗教矛盾,导致基督教和穆斯林冲突加剧。1975年,PLO武装分子袭击教堂,引发黎巴嫩内战,这场血腥冲突持续了16年。
1982年,以色列忍无可忍,直接出兵黎巴嫩,围攻首都贝鲁特,目标就是驱逐阿拉法特。最终,PLO再次被赶走,流亡突尼斯。
从武装斗争到和平谈判,但信誉早已破产
晚年的阿拉法特转向外交手段,和以色列谈判,甚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早年的极端行为——劫机、暗杀、煽动内战,让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他始终心存疑虑。他曾引用《愚公移山》表示要坚持斗争,但现实是,巴勒斯坦建国梦依然遥远。
阿拉法特一生辗转多国,每到一处,都让东道国陷入战乱。他或许是个顽强的斗士,但他的方式,最终让巴勒斯坦人付出了沉重代价。
参考资料:
朱志勇.《巴以冲突简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