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曝新计划,特斯拉要造100万机器人大军,中国会被卡脖子吗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最近刷到马斯克的新操作,第一反应是“这也太敢赌了”,这位特斯拉老板不仅要造100万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还直接跟董事会叫板,放话“不批我的计划,我就走”。

更让人咋舌的是,他背后还藏着两个硬诉求,要把自己在特斯拉的投票权从13%提到25%,还要拿9750亿美元的薪酬,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还都在“学走路”的阶段,马斯克一开口就是“100万”的量,这哪是计划,简直是把特斯拉的未来都押上了。

特斯拉要是真把机器人大军搞成了,会不会像芯片之前那样,在这个新赛道上卡咱们中国的脖子?

想弄明白这100万机器人大军的事儿,得先搞懂马斯克为啥这么“急着要权”,上周他在X平台上放了句狠话,11月6日特斯拉开股东大会,要是不批他的方案,他就卷铺盖走人。

这话不是随便吓唬人,他可是特斯拉的“灵魂人物”,前几次传出“可能离职”的消息时,公司股价直接跌了好几个点。

那他非要董事会批的“方案”到底是啥?一个是把自己的投票权从13%提至25%,二是给自己批9750亿美元的薪酬。

马斯克说这不是贪心,是因为特斯拉接下来要往机器人和AI上扎,没有足够的控制权,他不敢推进“组建机器人大军”这么大的事。

这里的逻辑其实不难懂,现在特斯拉市值刚过1万亿美元,他要推动的计划,得让公司在十年内完成四个硬目标,市值冲到8.5万亿美元、交付2000万辆电动车、造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最后就是那100万擎天柱人形机器人。

只要这些目标都完成,他的持股比例就能从13%涨到25%,投票权自然也跟着提上去了,说白了,马斯克是把自己的利益和机器人计划绑死了。

他怕的不是计划失败,是怕推进的时候“说了不算”,就像之前印度买阵风战机,因为跟法国在“质保”上谈不拢,合同改来改去最后只买了36架,马斯克肯定不想这次搞机器人重蹈覆辙,所以才急着要控制权。

可能有人会说,9750亿美元薪酬也太夸张了吧?确实,这数字比好多小国的GDP都高,但马斯克觉得值,因为在他眼里,人形机器人不是“玩具”,是能真真切切改变世界的东西,可这“改变世界”的机器人,现在到底进展到哪一步了?

马斯克敢喊出“100万”的量,不是凭空吹牛皮,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确实已经亮相过了,之前公司活动上,它能做些简单动作,比如拿个东西、摆个姿势,但也就到这儿了,离他说的“取代体力劳动”“当外科医生”,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马斯克自己也说,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机器人的手和胳膊设计,这俩部件看着简单,其实是个大难题,既要灵活到能拿稳鸡蛋,又要有力气搬东西,还得精准控制力度,不然要么捏碎东西,要么根本拿不起来。

他说新版本的擎天柱V3,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推出,重点就是改这两个地方,到时候机器人的动作能更流畅些。

但咱们得客观看,就算2026年V3出来了,要量产100万也没那么容易,现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都还在“试错期”。

就拿波士顿动力来说,他们的机器人能跑能跳,但那是工业用的,成本高到根本没法大规模造,国内的优必选也推出了WalkerX,能上下楼梯、端咖啡,可也没到“量产”的阶段。

马斯克说,擎天柱普及后能取代体力劳动、减少贫困,甚至让“工作不再是必需品”,这话听着美好,但有个前提,机器人得足够便宜、足够靠谱。

现在特斯拉没说擎天柱卖多少钱,但参考它的电动车成本,初期价格肯定不低,要是一台机器人卖几十万,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改变社会”也就成了空谈。

不过特斯拉有个优势,它有电动车的供应链基础,比如电池、电机技术能直接用,AI算法也能借鉴自动驾驶的经验,这会让擎天柱的成本比其他公司低一些。

但就算这样,十年造100万,还是得打个大大的问号,那如果特斯拉真能造出来100万机器人,会不会在这个领域“卡中国的脖子”?

人形机器人这行,容易被人“卡脖子”的主要是三个环节:核心部件、AI算法、量产能力,咱们一个个说,就知道有没有被卡的风险了。

刚才提到的机器人手用的电机、传感器,还有驱动系统,确实是技术难点,特斯拉现在用的电机是自己研发的,传感器也有专属供应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垄断。

国内的汇川技术、绿的谐波早就在做机器人电机,虽然精度上比特斯拉的差点,但应付基本需求没问题,传感器方面,大疆、海康威视也有成熟产品,就是在“做小”这件事上还需要改进。

简单说,特斯拉有优势,但咱们不是“没的用”,顶多是“用得没那么好”,根本不存在“被卡死”的情况。

特斯拉的优势是有大量自动驾驶数据,能训练机器人“认路”“避障”,但咱们国内也有自己的强项,百度等在自动驾驶领域攒了不少数据,优必选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上也有突破。

而且人形机器人不止“通用款”,还有工业、医疗等细分场景,咱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本来就强,把工业机器人的算法改一改,就能用到人形机器人上,没必要非要跟着特斯拉的路线走。

量产能力这其实是咱们的强项,特斯拉要造100万机器人,得建工厂、找供应商,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从塑料件到金属外壳,从芯片到电池,供应链比美国更全、更快。

就算特斯拉不在中国生产,它的很多部件也得从中国买,反过来,咱们国内的机器人公司比如优必选、傅里叶,要是想量产,能快速调动供应链,成本还比特斯拉低。

也不用担心万一特斯拉先搞出“通用人形机器人”把专利都占了,专利是“保护创新”,不是“垄断市场”。

比如它申请了“机器人手部结构”专利,咱们可以换个设计思路,照样能达到效果,而且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还没定死,特斯拉走“通用型”,咱们可以先做“细分型”,比如先搞工业用、医疗用的机器人,等技术成熟了再拓展,不一定非要跟在它后面跑。

而且咱们国家早就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了,今年以来,深圳、上海这些地方都出台了支持政策,比如给机器人企业发研发补贴、建产业联盟。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车企也在进场,小米造了CyberOne,小鹏搞了机器人原型机,虽然现在还没量产,但已经有了基础。

所以说,特斯拉的100万机器人大军计划,更像是给咱们提了个醒,而不是“威胁”,它能推着整个行业往前走,咱们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加快自己的研发和量产节奏。

现在所有的悬念,都堆在了11月6日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股东们会不会批马斯克的方案?要是批了,特斯拉会全力冲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领域可能会进入“加速赛”,要是不批,马斯克真的会离职吗?

这些问题现在没人能说准,但有一点能肯定,不管结果怎么样,人形机器人都是未来的重要赛道,特斯拉一进来,会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技术迭代会更快,成本也会慢慢降下来。

对咱们中国来说,不用怕“被卡脖子”,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咱们要做的,是抓紧搞核心部件研发,把手部电机、传感器的精度提上去,也要整合供应链,让国内机器人企业能快速量产。

还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场景”,比如先在工业、医疗领域做出成熟的机器人,再往通用型拓展,等将来有一天,人形机器人真的走进千家万户。

而中国只要按自己的节奏走,不仅不会被卡脖子,还能在这个赛道上跑出自己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科技   特斯拉   国会   大军   机器人   人形   擎天柱   量产   中国   计划   投票权   工业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