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至今还在进行,让一直想要结束冲突的特朗普颜面尽失。于是特朗普政府就想通过切断俄罗斯油气出口来逼迫俄罗斯停火,美参议员格雷厄姆提出法案,要求对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的国家,征收高达500%的二级关税。显然这就是对着中国和印度来的,不同的是中方有言在先,态度强硬,而印度则上门求饶,试图用解释和妥协换取美国的“网开一面”。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美国不想看到俄罗斯在能源出口上继续赚大钱,尤其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华盛顿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俄罗斯的经济命脉。但问题来了,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和铀,大量出口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和印度。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日均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96万桶,占中国当月原油进口总量的17%,全年平均占比也稳定在12%左右;同期,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达到210万桶/天,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的近40%,创下历史新高。
尤其是印度,原本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度并不高,但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看准时机“捡漏”俄罗斯打折原油,赚得盆满钵满。
对此,美国早就看不下去了。为了遏制俄罗斯、打压中国、敲打印度,林赛·格雷厄姆牵头推动了这项法案。按照法案内容: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铀的国家,最高将被征收500%的二级关税;法案已获得超过80名参议员支持,具备强大立法基础;最终是否执行,取决于特朗普个人,留有“总统豁免权”作为谈判筹码。
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式操作:先立法,把大棒挂在头顶,什么时候敲、敲谁,全看政治需要。面对这场风波,印度的反应很有意思。7月2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华盛顿表态,说印度已经与格雷厄姆进行了接触,向其“解释”了印度在能源上的“现实需求”,希望美方理解,别把印度逼上绝路。
简单说,就是典型的“上门求饶”:一边强调自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是“无奈之举”;一边寄希望于美国“理解”印度难处,手下留情;同时自我安慰,法案未必真落地。这种反应,说白了就是“赌美国不敢真下狠手”,同时通过私下疏通关系,争取豁免。
事实上,印度这种心态也不难理解:印度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尤其是廉价俄罗斯石油,若被切断,国内经济冲击巨大;印度与美国的关系虽说不错,但并非铁板一块,真正被卡脖子,吃亏的还是印度;印度自身没有足够底气与美国硬刚,只能走“解释+妥协”路线,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更重要的是,印度本就习惯“两边下注”的策略,在中俄和美欧之间反复摇摆,如今出了问题,第一反应自然是“求美国手下留情”。
与印度的“求饶”相比,中国的态度就显得格外坚定。事实上,类似的事情,中国早已应对了无数次了,中国始终秉持同一原则: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基于市场原则与主权平等,完全合法正当;反对任何外部干涉与非法单边制裁;不接受讹诈,不做交易,不用国家利益换取所谓的“网开一面”。
这种态度,并非空喊口号,而是有实打实的底气作为支撑,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强大消费能力,中国的对外能源布局日趋多元化,俄罗斯只是重要一环,并非“唯一依赖”。
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中国在美方的连番打压下,早已总结出经验——只要你退一步,美国就会得寸进尺。
因此,中国这次选择直接亮明底线,既不给美方制造谈判空间,也向世界释放出清晰信号:中国不会为了所谓的“豁免”或短期利益,出卖国家主权和发展权。
客观说,格雷厄姆推动的这个法案,根本不是真想制裁中国和印度,更多是制造“谈判工具”。500%的关税数字夸张得不现实,真正落地几乎不可能;总统豁免权的设置,直接将法案变成特朗普手中的“谈判大棒”,目标是制造恐慌、增加筹码,迫使中印等国让步,换取所谓“宽容”。特朗普和格雷厄姆这套“威胁—交易—再威胁”的老把戏,过去几年反复上演。
如今借能源问题,再次玩同样套路,区别只是对象从单一的中国,变成了中印“两手一起敲”。但问题是,面对同样的套路,中国早已看穿,并用实际行动打破了美国的游戏规则。
从目前来看:中国选择强硬、理性、稳健,明确底线、拒绝交易,展现了真正的大国担当;印度选择解释、求饶、侥幸,试图“走捷径”,却忽视了美国一贯的霸凌本质;美国故技重施,借法案制造谈判筹码,实则打的还是遏制对手、维护霸权的老算盘。
中国的态度早已证明,硬气,才是国家利益最好的底牌。而印度,若还沉迷于侥幸和妥协,恐怕最终换来的,只是被美国“榨干最后一点价值”之后的无情抛弃。这次加税风波,才刚刚开始,更大范围的较量还在后头。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