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天,东北已成焦灼战区。国民党第60军被围困在长春城里,粮食断绝,弹尽粮绝。白骨露于野,百姓苦不堪言。而时任第60军军长的曾泽生,早就看清楚了国共两边的局势。他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临阵倒戈,而是做出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决定——率部起义。
这个“弃暗投明”的举动,在那个白热化的战场上,无异于在黑夜中投下一束光。
他不是一个人行动的,他还劝说了自己的顶头上司郑洞国。郑当时死扛着“军人气节”不肯投降,曾泽生火了,在电话里吼道:“军人讲气节,那也要分对谁!”
这个“谁”字,说得掷地有声。说的是谁?是老百姓,是国家,是历史。
最后,郑洞国也顺势归队。第60军改编成了解放军第50军。作为“起义部队”中的标杆,50军被编入第四野战军,南下西南,屡立战功。曾泽生这个出身滇军的“老派军人”,也渐渐把自己洗成了“新中国的军人”。
可真正的考验,不在国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刚立足,国内百废待兴,是打还是不打?党内外争论激烈。但毛主席一句话定了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一拳,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当时在中南军政委员会任职的曾泽生,几乎是第一个主动请战的军级干部。很简单,他想证明:我这个从国民党过来的,不是投机分子,我是真心拥护新中国的。
于是,50军成了首批跨过鸭绿江的部队。
他们打得很苦。对手不是当年那些杂牌伪军,而是装备世界顶尖的美军,还有一堆跟着“凑热闹”的联合国军。
第三次战役,50军和英国皇家重型坦克营打了个“照面仗”。曾泽生没有躲在指挥部,而是直接前出观察地形。在朝鲜战场上,能干掉一个完整的英军坦克营,这战果放现在,那是能拍成电影的。
但朝鲜不是拍电影的地方,是死人堆里熬过来的。
最惨烈的是第四次战役。
当时,50军被部署在汉江防线,对面是美军重型装甲集团。飞机轰,坦克压,步兵轮番上。美军叫这战术“磁性战术”——吸过来,再打碎你。
可曾泽生的部队就是不退。师、团部都被炸得冒烟了,部队还是咬着牙顶住。靠的是人堆人,一寸一寸地咬住阵地。
战后总结:以轻步兵部队,守住汉江防线,阻击美军进攻达数日之久。这不是侥幸,是血换来的。
也是在这一役后,第50军成为首批攻入汉城的志愿军部队之一。
1951年春,第50军撤回国内休整。部队伤亡惨重,曾泽生也很疲惫,但还没回家,他就接到通知:去中南海,毛主席要见他。
这事,当时在军中也算轰动。不是谁都能单独见毛主席的,尤其曾泽生这种“特殊背景”的军长。
但毛主席却一直记着他。
长春起义那年,毛主席就特意给东北局打了电报,提醒他们善待这些滇军将士:“云南军队被迫来东北作战,又在长春受了苦楚,可能改造成为较好的部队。”
而在朝鲜战场上,毛主席对第50军的表现了如指掌。
这次见面,不只是鼓励,更像一次“考核”。
曾泽生后来回忆,那次在中南海,毛主席一边抽烟,一边笑着跟他聊起朝鲜战场的情况。从前线攻防,到美军部署,从大兵团协同,到连队作战细节,毛主席张口就来。
“修理山、帽落山、鹰峰、国主峰……”毛主席一个个地名数着,说得比我还清楚!”
曾泽生越听越发虚。他是军长,很多前沿阵地都亲自去看过,作战情况也大致了解。但当毛主席问他:“50军某连驻在哪儿?”他答不上来。
毛主席随口说了一个地名:“是不是在白云山西南侧那个谷地?”
曾泽生懵了。他真不知道。
“我这个军长,当得太不称职了。”这是他回去后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
那天晚上,他脸红着回到家,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妻子李律声看他一身疲惫,还没来得及说话,他就急匆匆翻出行李箱,一边收拾一边嘟囔:“北京,我一天也待不下了。马上回朝鲜下连队去。”
从那以后,曾泽生在前线连队里泡得更深了。他不光记得连队在哪儿,还尽可能了解每个基层指挥员的状态。
半年后,第50军接到渡海攻岛的命令。这次,他们拿下了南朝鲜军占据的五座小岛——椴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艾岛。
这几次战役,50军创造了抗美援朝“五个第一”:
第一个整营歼灭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
第一个攻入汉城;
第一个追击美军至乌山;
第一个在汉江以南阻击美军大规模进攻;
第一个陆空协同收复敌占岛屿。
这已经不是“证明忠诚”了,而是实打实的战功。
1955年,曾泽生随部回国,再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毛主席笑着拍拍他肩膀:“你们打得不错啊!”
曾泽生还是那句老话:“哪能比得上兄弟部队,我们还有差距。”
毛主席这次却说了更多:“我们打这场仗,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全世界看着我们,怕我们引火烧身,怕打不赢。但我们打赢了,也没打出第三次世界大战,反而震慑了美帝国主义。”
曾泽生听得心潮澎湃,当场提出请求:“我想加入共产党。”
可毛主席却摇了摇头:“你不入党,比入党更重要。”
这句话,值得琢磨。
毛主席说:“你作为党外人士,更有说服力。你是从旧军队过来的,是见过国民党那一套的人。你讲的话,他们会信。你讲新中国的变化,比我们这些‘老共产党’更有说服力。”
曾泽生沉默了片刻,然后点头:“我明白。”
他没有成为共产党员,却成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届政协常委。
他用自己的方式,走完了一个“旧军人”的新生之路。
1973年,曾泽生在北京病逝,享年71岁。
他走得安静,却留下了一个响亮的背影。
那个背影,是从长春城头走出来的,是从汉江防线爬出来的,是从中南海“知耻后勇”走出来的。
有些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就够了。
而曾泽生,一辈子做了三件事:起义、抗美援朝、不入党却更像党员。
你说,这样的人,该怎么定义他?
或许不用定义了。他已经写进了历史。
参考文献:
陈辉.《领袖与将帅纵论抗美援朝战争(下)——毛泽东接见志愿军将领全景回眸》[J].党史博览,2020,(10):10-15.
张瑞安.《毛泽东赞扬“打仗打得好”的曾泽生中将》[J].党史博采(上),2021,(12):45-49+59.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起义将领曾泽生:投诚是为了老百姓》.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