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大窑汽水,一瓶只卖5块的“土饮料”,一年狂卖32亿,如今却被“华尔街收购之王”KKR盯上并买下85%股权。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中国草根品牌全面资本化的标志性拐点。汽水瓶还在,可主人的姓,已经换了。
谁能想到,一瓶看起来像啤酒的汽水,能走出呼和浩特,干掉北冰洋,压住冰峰,硬生生干到32亿销售额?
故事要从1990年讲起,当时的王庆东还不是“王总”,他只是个推着三轮卖汽水的小贩,他盯上的,是内蒙古的街边摊、大排档、小卖部,能喝汽水的地方,他都去过。
靠着这个“土办法”,他一点点攒下启动资金,收购了呼和浩特老牌八一饮料厂。
2006年,他把这家厂子正式改成了“大窑饮品有限公司”。
这一步,彻底改写了它的命运。
大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瓶子不是普通塑料瓶,而是520ml玻璃瓶,像极了啤酒瓶。一打开就是“噗哧”一声汽水爆开,配上烧烤,入喉带劲,北方人就爱这个味儿。
为了让人记住这瓶汽水,大窑打出一句直接又粗暴的口号:“大汽水,喝大窑!”
产品线也不复杂,大窑嘉宾(经典款)、橙诺(橙味)、荔爱(荔枝味)、冰畅(青柠味),一口气喝出复古又新鲜的感觉。口味不稀奇,但口感厚重、碳酸够猛,正适合吃串、撸串、嗦粉的档口消费。
从呼和浩特出发,大窑没有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去抢超市货架,而是专守一城,餐饮终端。
从2014年开始,大窑开始全国化布局。在短短几年内,它在内蒙古、宁夏、辽宁、吉林、安徽、河北、山东、陕西建立十大生产基地。产能迅速扩展,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全部铺开。
最有意思的是,大窑的品牌定位也变了。2017年,它把原来的口号“做中国北方餐饮引领品牌”,直接升级为“做中国餐饮引领品牌”。口气不小,但做得还真不赖。
大窑的崛起,没有靠资本运作,没有拼技术创新,也没搞互联网噱头。它用的,是最“接地气”的打法。
第一招,深耕餐饮渠道。
这一步非常关键。
普通饮料品牌拼命上架超市、便利店,去和大品牌贴身肉搏,而大窑干脆不去零售渠道,专找小吃店、烧烤摊、串串香这类“热闹摊点”。
据第三方数据,大窑78.4%的销量来自于餐饮店。也就是说,你不是在超市见过大窑,是在撸串的时候喝过它。
谁还记得自己撸串时喝的是啥汽水?大部分人不记得,但有一件事是真的:只有大窑的瓶子够大、够炸,能跟撸串气氛搭上劲儿。
于是,在“下沉市场+场景饮用”这两张牌下,大窑越打越顺。数据显示,它在全国已有百万级终端渠道铺设,基本完成了对31个省级行政区的市场覆盖。
第二招,毛利率极高。
32亿元的年销售额,听起来很猛,但更猛的是毛利率,多家行业分析指出,大窑汽水的毛利率可以达到200%-300%。
这是一个几乎难以置信的数字。
大窑为什么能这么赚?两个原因:
这样一来,其他国产汽水纷纷被甩开,数据显示,大窑销售额是冰峰的10倍,是北冰洋的3倍。
第三招,营销也不“土”了。
2021年,大窑找到华与华公司(策划过农夫山泉、蜜雪冰城),干脆用一句口号“大汽水,喝大窑”砸响了全国。
随后又请了吴京做代言,这个选择,直接把大窑从“草根汽水”拉到了“硬汉汽水”。试想下,吴京举着一瓶玻璃汽水往嘴里灌,这个画面有多带劲?
广告也没少砸,机场、高铁站、地铁、影院、电梯广告、公交车……一二线城市全部铺开。你在城市里看广告,在乡镇里喝汽水。
正因为这种强烈对比,大窑变成了“国产汽水里最猛的一个”。2023年数据,大窑全年销售额32亿元,正式站上碳酸饮料第二梯队。
但就在它登顶的时候,一个更大的玩家,悄悄进场。
一瓶“东北汽水”,怎么就让华尔街都动心了?背后的买家,是个连可口可乐、蒙牛都忌惮三分的老对手:KKR。
这三个字母你可能不熟,但在金融圈,它的地位比“巴菲特”还可怕一点点。它不是银行,也不是传统投资基金,而是全球第一批吃“私募股权”这碗饭的狠角色。
1976年,KKR在纽约成立,创始人是克拉维斯、罗伯茨、科尔伯格三人。
一开始,他们只是在华尔街街角的一家投行做普通分析员。但很快,他们看出了一个路子:很多公司其实并不差,只是没人敢“借钱收购”。
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开始用一招杠杆收购(LBO)。什么意思?简单说:拿银行的钱,借债,去收一个大公司,收完后再让被收的公司自己赚钱还债。
最著名的一战,是1989年的纳贝斯克收购案。
这家公司原本是全美食品巨头,拥有奥利奥、家乐氏、雷格利等品牌。KKR看准机会,发起敌意收购,砸出250亿美元巨资,当时震动了整个资本市场。
更猛的是,这250亿里面,KKR自掏腰包不到20亿,其余全是借的。
这场收购被写成一本畅销书,书名就叫《门口的野蛮人》,从此,“野蛮人”成了KKR的代名词。
谁有钱,KKR就找谁借;谁有机会,KKR就往谁那儿冲。
2005年,它盯上中国,开始在香港设点。2007年后正式杀入中国大陆市场。在这里,它干的第一笔大事,是投资南孚电池。随后又投了蒙牛乳业、恒安国际、现代牧业、青岛海尔、圣农发展、中粮肉食……
这些公司一个共通点:在中国市场扎根多年、有利润、但没资本打法。
也就是说:做得好,但不够狠。
KKR最擅长的,就是把这些“土财主”变成“国际资本通吃型”。现在,它瞄准大窑。
2025年6月,一条突发新闻炸裂财经圈,KKR将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股权,交易已谈判一年。
起初没人信会是大窑,毕竟这品牌太“草根”了,连个IPO影子都没。
但36氪曝光的线索太明确:“啤酒瓶式玻璃碳酸饮料、中国北方起家、非上市公司”。
没错,符合的,只有大窑。
有人质疑:怎么可能?大窑不是还否认过被收购吗?没错,大窑确实否认过。2023年否认被可口可乐收购,2024年否认维维股份收购,到了2025年,又“不予置评”。
真相,往往藏在监管公告里。
2025年7月初,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一份文件,给出了官方答案。
文件里列明:“KKR通过新设特殊目的公司Dynamo亚洲控股II私人有限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85%股权。”这笔案子,被明确列为“无条件批准”。
谁是“远景国际”?
一家2024年刚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背后实控企业是大窑。业内人士一语道破:“这是典型的为境外融资设壳。”
也就是说,这笔收购是真的,只是大窑换了条路径完成股权转让。
而KKR为何如此看重大窑?
一是大窑拥有一整套线下分销体系,百万级终端覆盖全国,换一个品牌要10年才打下这么大渠道。
二是它毛利太高,运营极其轻资产,不碰上游,不涉原材料,全靠代工生产与渠道分销。
三是市场形势变了。
根据尼尔森IQ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碳酸饮料线下市场进入收缩期,可口可乐销量全线下滑,百事紧跟其后。
在这种背景下,大窑却稳中有增。整个中国有糖汽水市场,只有它一家接近10%的市占率。
于是,这笔交易就变成了KRR眼中的“甜馅饼”:
这一笔收购,看似是资本收编草根,实则是资本提前抢占国内饮料市场的“退可守,进可攻”。
大窑走到今天,没有快钱,没有热搜,全靠那句老话:“靠胃养品牌。”它没想着去卷“年轻人健康生活方式”,它抓住的是“吃肉配汽水”的真实场景。可现在,玻璃瓶还没变,掌控权已经换人。
你喝的,是国产味儿;你花的钱,可能已经进了纽约大股东的账上。
“大汽水”还能不能算“咱自己的汽水”?
你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