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登基称帝罕见影像,场面空前盛大,却毫无霸主气概

文/大壮实验室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辛亥革命的枪声,如划破暗夜的惊雷,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曙光——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民主共和的理念如春风般,开始吹遍中华大地。

然而,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所窃取,同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也随之迁往北京,开启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袁世凯上台后,面临着诸多政治困境,一方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构建起责任内阁制,试图将中国引向民主共和的正轨。

这一约法如同紧箍咒,让袁世凯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束缚,他处处受限,难以随心所欲地施展政治抱负。

另一方面,内阁中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之间矛盾重重,双方在政治理念、权力分配等问题上分歧巨大,冲突不断,使得政治局势愈发紧张,如同紧绷的弓弦,一触即发。

袁世凯,这位晚清政坛的风云人物,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深受封建传统教育的熏陶,对权力有着极度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

在他的认知里,共和体制只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他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更难以接受权力被分散和制约的现实。

在他的内心深处,封建帝制的观念根深蒂固,他认为只有至高无上的皇权,才能让他实现对国家的绝对掌控,才能满足他对权力的无尽欲望。

当时的中国,政治生态极为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革命党内部鱼龙混杂,成分复杂,意见难以统一,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对袁世凯构成有效的制约。

而那些旧官僚、立宪派,他们大多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得失,在政治上摇摆不定,见风使舵,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就支持谁,根本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无疑为袁世凯的野心膨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他看到了实现称帝梦想的机会。

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袁世凯的称帝野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列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纷纷在中国寻找代理人。

他们深知袁世凯手握重兵,在国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于是便对他百般拉拢、利诱,向他承诺给予支持和援助,只要他能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

在这些外部势力的蛊惑下,袁世凯愈发坚定了称帝的决心,他误以为有了列强的撑腰,自己称帝就能一帆风顺,稳坐龙椅。

随着袁世凯称帝野心的日益膨胀,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造势活动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帷幕,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了“筹安会”。

这个所谓的“学术团体”,实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急先锋,他们打着“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二者以何适于中国”的幌子,伪造民意,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

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宣称“本会宗旨,原以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二者以何适于中国,专以学理之是非与事实之利害为讨论之范围,此外各事,概不涉及”。

然而,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的把戏,全国上下都心知肚明,这是袁世凯的袁家班在为其称帝铺路,筹安会成立后,仅仅六天,他们就宣布各省代表“一致主张君主立宪”,“废民主而立君主”,如此迅速且一致的结果,背后的操纵不言而喻。

为了进一步营造支持称帝的假象,梁士诒发动各地诸侯、军阀、官僚,成立“全国请愿联合会”,敲锣打鼓地“请愿”劝袁氏称帝。

一时间,各种各样奇葩的“请愿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群小脚妇女打着“妇女请愿团”的旗号,迈着三寸金莲上街。

一帮衣衫褴褛的乞丐,提着打狗棍,举着“乞丐请愿团”的牌子,嘻嘻哈哈地在闹市穿行,一队拉黄包车的车夫,啃着窝窝头,自称“人力车夫请愿团”,也来凑热闹。

这些“请愿团”纷纷会集在“筹安会”门前,轮着呈上“请愿书”,而在这闹剧的背后,是有人偷偷发给他们银圆,让他们配合这场虚假的表演。

在收买国内报刊为其鼓吹帝制的过程中,袁世凯也是费尽心思,他先是在上海设置亚细亚报馆,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专门为恢复帝制制造舆论。

然而,这一行为遭到了其他报社的一致抵制,很快就难以维持下去,无奈之下,袁世凯只得派人到处游说,甚至出钱收买各报社,他的私人代表会见各报社主笔,试图让他们为帝制制造舆论。

但大多数主笔都选择回避,即便接待了的,也不肯接受贿赂,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些报社虽无法发表反对文章,但也坚决不鼓吹帝制。

在这场舆论造势的闹剧中,袁世凯还授意进行了所谓的“国体投票”,1915年12月11日举行的“国体投票”,竟然全票通过君主立宪制。

这一结果简直荒谬至极,完全是对民意的公然践踏和亵渎,紧接着,参议院上演了一场“劝进”的好戏,他们向袁世凯呈递“劝进表”,恳请他登基称帝,袁世凯则假意推辞一番后,最终“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帝位。

这些舆论造势和各方的虚假“表演”,看似营造出了一种全民支持称帝的假象,但实际上,这只是袁世凯及其亲信们的自导自演。

在这喧嚣的背后,是全国人民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一场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即将以雷霆万钧之势爆发。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走向覆灭的开端。

袁世凯称帝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千层浪,全国各地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反对浪潮,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予以严厉谴责。

在这股强大的反对力量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尤为坚决,他们始终坚定地秉持着民主共和的理念,将袁世凯的称帝行为视为对革命成果的公然践踏,是对全体国民的严重背叛。

孙中山多次发表通电,言辞激烈地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讨伐袁世凯,捍卫民主共和的尊严,

护国战争的烽火迅速蔓延,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蔡锷的号召,加入到反袁的行列中来,广西、贵州、广东等省份相继宣布独立,使得袁世凯的统治摇摇欲坠。

除了国内的反对浪潮,袁世凯在国际上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原本支持他称帝的列强,看到中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为了自身利益,纷纷改变态度,不再支持他。

日本原本对袁世凯称帝抱有一定的期望,企图通过支持他来获取更多在华利益,但随着中国国内反袁情绪的高涨,日本担心袁世凯的统治难以长久,便转而支持反袁势力,试图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

英国、美国等国也对袁世凯称帝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袁世凯的行为破坏了中国的政治稳定,不利于他们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在国际舆论上,袁世凯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谴责,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冯国璋

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袁世凯的亲信们也开始纷纷倒戈,对他失去了信心,冯国璋,这位袁世凯曾经的得力部下,此时也联合其他五位将军,向袁世凯发出了密电,要求他取消帝制。

段祺瑞,作为袁世凯的重要助手,也对他称帝的行为表示不满,选择袖手旁观,这些亲信的背叛,让袁世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无助。

段祺瑞

1916年3月22日,在各方压力的重重逼迫下,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仅仅做了83天皇帝的他,被迫退回了各省区推戴书,所有筹备事宜也全部停止。

这场闹剧般的称帝行动,最终以袁世凯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袁世凯还妄图继续担任大总统,保住自己的权力,但全国人民对他的罪行早已深恶痛绝,坚决要求他下台。

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声讨声中,袁世凯最终在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身亡,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迅速陷入了分裂的局面,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等军阀势力纷纷崛起。

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相互争斗,战火纷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不堪,民主共和的道路也变得更加曲折艰难。

袁世凯称帝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深刻地证明了,民主共和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企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正如李大钊所言:“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袁世凯妄图通过称帝来实现个人的独裁统治,最终却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无疑是对他的野心和倒行逆施的最有力批判,

参考资料

新晨报——袁世凯的妻妾儿孙们20130826

人民网——袁世凯一生一妻九妾 全家人唯他是从和睦相处2012年05月17日16:11

人民日报海外版——千夫所指:袁世凯的临终遗言到底是什么2015-05-01 08:0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标签:国体   帝制   列强   共和   气概   霸主   中国   舆论   罕见   盛大   民主   场面   影像   权力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