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做法,让欧洲成最大输家?德国财长:7国不认同中方做法

就在这个月,咱们国家对稀土的出口管制,突然拧紧了阀门。怎么个紧法呢?以前可能只是说,某些军工企业我不卖给你。现在规矩改了,直接拉了一条红线:任何在国外生产的东西,只要里头含有哪怕0.1%的中国稀土成分,都得听我的规矩来。

这规矩一出来,太平洋对岸的特朗普第一个就坐不住了,直接在媒体上放话:从11月1号开始,所有中国商品,关税加征100%!

你看,老爷子这回是真急了,连“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的场面话都省了。这一嗓子,恰恰说明我们的这步棋,走对了,打到美国的痛处了。不疼,他不会叫这么大声。

但是,叫疼的,不光是美国。还有隔着大西洋的欧洲。

这几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在开秋季年会,一帮世界级的财神爷聚在一起。德国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就在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七国集团(G7)内部明确表示,不认同中国的做法。希望中美关系不要进一步紧张。”

这话听着特有意思。前半句“不认同”,是站队,是表明态度,这是说给美国听的,意思是“大哥你看,我跟你站在一起”。后半句“希望别紧张”,是求情,是为自己着想,这是说给中美两家听的,意思是“两位大哥,你们打架悠着点,别把我这小店给砸了”。

一个堂堂工业强国的财长,话说得这么纠结,这么小心翼翼,背后全是辛酸和无奈。为什么?因为欧洲现在发现,自己被夹在了中间,而且两边都捏着它的命门

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米沙格伦尼在10月17号的文章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欧洲的窘境。他说,欧洲现在有“双重依赖”:一边是数字服务严重依赖美国,另一边是关键矿产的加工产业,尤其是稀土,严重依赖中国

米沙格伦尼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很讽刺,也很扎心:中美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厉害,这一次,欧洲成了最大的输家。

你看,这话不是我们说的,是欧洲人自己说的。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欧洲?

这事儿不是偶然。咱们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过去的剧本。

几年前,美国发动全球贸易战,关税大棒四处挥舞。初衷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顺便敲打一下我们。我们怎么做的?你加多少,我跟多少,硬碰硬。最后的结果是,美国发现占不到便宜,只能跟我们达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可欧洲呢?美国说要加关税,欧洲一帮盟友,敢怒不敢言。虽然也搞了一些反制,但腰杆子不硬,最后还是被美国割了一波韭菜。那个时候,欧洲的伤,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现在,稀土这张牌打出来,剧本又重演了。

本来,这是中美之间的博弈。但中国的新规矩,特别是那个“0.1%”的条款,彻底断了欧洲想当“二道贩子”的念想。

什么叫“二道贩子”?过去,欧洲一些企业可以大量进口中国的稀土材料,简单加工一下,转手就高价卖给美国那些被我们制裁的企业。这就跟前两年俄乌冲突,印度倒卖俄罗斯石油一个道理,两头通吃,赚得盆满钵满。

但现在,“含有中国成分”这条线一划,这条财路就断了。因为只要你的产品里有中国的稀土元素,那你卖给谁,就得符合中国的规定。欧洲企业要么放弃美国市场,要么就得满世界去找能替代中国的、但成本和技术又跟不上的稀土供应链。

这才是欧洲真正感到切肤之痛的地方。它不仅是失去了一个赚钱的机会,更是因为它发现,自己的工业命脉,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到海上风力发电机的涡轮,再到各种高精尖的电子设备,都绕不开中国的稀土加工链。我们一收紧,整个欧洲的制造业都得跟着打个哆嗦。

所以,德国财长才会那么着急。他不是在为美国说话,他是在为德国的汽车厂、为欧洲的绿色能源计划说话。他怕的不是中美关系紧张,他怕的是中美一紧张,欧洲的工厂就得停产,工人就得失业。

尴尬的站队,无解的难题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欧洲为什么不干脆选一边站?要么彻底跟美国捆绑,要么就倒向中国。

这恰恰是欧洲最大的悲哀:它谁都得罪不起,又不得不做出选择。

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安全体系上看,欧洲和美国是几十年的老盟友,北约这个军事组织把他们牢牢地绑在一起。所以,在大方向上,欧洲必须,也只能和美国站在一起。这是它的“政治正确”。

但和美国站在一起,就意味着当美国挥舞大棒时,你得跟着摇旗呐喊;当中国拿出反制措施时,你也得跟着“扛雷”。美国体量大,家底厚,扛得住。欧洲呢?产业结构本来就面临转型压力,经济复苏乏力,再这么一折腾,很容易内伤。

那彻底倒向中国行不行?更不可能。先不说美国答不答应,光是欧洲内部那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意识形态偏见,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地、平等地和我们合作。

所以欧洲就选择了一条最拧巴、最被动的路:一边在政治上跟着美国批评我们,一边在经济上又想尽办法和我们做生意,同时还要祈祷中美别真的撕破脸。

这种立场,注定了它在中美博弈的棋盘上,只能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甚至是一个随时可能被牺牲的棋子。它既没有美国那种掀桌子的实力,也没有我们这种从零开始、重建体系的决心和能力。它就像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守着过去的荣光,却在新时代的游戏规则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欧洲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德国财长的喊话,已经透露了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办法”:让中美别斗了

这不是一个主动的策略,这是一个被动的祈求。潜台词是,只要你们俩不打架,我就能继续左右逢源,继续过我的小日子。

但这可能吗?

中美之间的博弈,不是情绪化的争吵,而是结构性的矛盾。一个是想保住全球霸主地位的守成大国,一个是正在全面复兴、重回世界舞台中心的新兴大国。这种竞争,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指望通过几句呼吁就让竞争停下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或许有一个办法,但钥匙不在欧洲手里,甚至不在我们手里,而在美国手里。

这个办法就是:美国主动降温,放弃零和博弈的思维

具体点说,把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恢复到2025年以前的状态;停止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在芯片、光刻机等关键技术领域,放开对中国的出口限制。

如果美国能做到这一点,整个局面就会豁然开朗。我们自然也会拿出相应的诚意,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就能重新恢复稳定和畅通。到那个时候,欧洲的焦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但这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让一个习惯了用拳头说话的霸主,主动放下武器,承认对方的平等地位,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战略远见。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看到这种迹象。

所以,未来的剧本大概率还是会继续沿着现在的轨道发展:中美继续博弈,欧洲继续在夹缝中煎熬

作为局外人,我们看得很清楚。欧洲今天的“输家”困境,不是中国造成的,也不是美国造成的,归根结底,是它自己造成的。

德国财长的“不认同”,改变不了稀土的物理属性。特朗普的“100%关税”,也吓不倒一个已经建立起全产业链工业体系的国家。

真正应该被“不认同”的,或许是那种一边享受着全球化红利,一边又固守着冷战思维的矛盾心态。当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多极化的新时代,如果还想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最终只会迷航。

对于欧洲来说,与其希望别人不要紧张,不如自己先学会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做法   财长   输家   欧洲   德国   中方   中国   美国   中美   稀土   关税   紧张   规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