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密使一号”》,究竟是不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诗

《赞“密使一号”》究竟是不是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诗

2025年9月30号,中央电视台第8套每晚播放39集电视连续剧——《沉默的荣耀》,每晚播出两集。一时间创造了收视记录。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被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的事迹所感动。

另一方面,叛变投敌的原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等叛徒的嘴脸,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许多人也意识到,可能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刻,快要到来了,有可能也要改变某些方针政策,也许可能要改变某些形式。

人们在缅怀吴石将军等隐蔽战线上牺牲的1100多名同志的时候,一首据说是1950年1月,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赞颂吴石将军的诗也广为流传,这就是《赞“密使一号”》。该诗全文如下:

惊涛拍孤岛, 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 曙光迎来早。

关于《赞“密使一号”》是否确为毛泽东同志所作的问题,根据现有的权威文献资料来看,这首诗并未被收录于由中共中央权威机构审定的毛泽东著作集中,其真实性存在重大疑问。目前流传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文学色彩浓厚但缺乏坚实史料支撑的传奇。

一、权威文献中查无此诗

要判断一首诗的真伪,最核心的依据是它是否出现在作者本人审定或权威机构编纂的正式出版物中。

权威全集均未收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诗词集》是公认最权威的版本,其中并未收录这首《赞“密使一号”》。此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全面收录毛泽东文稿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也找不到这首诗的踪迹。

“全集”的意义:这些权威的“全集”或“文集”,旨在毫无遗漏地收录作者生平的所有文字作品。一首被排除在外的诗,本身就传递了明确的信号。

二、诗歌来源的传奇色彩

这首诗的流传,伴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但其细节经不起推敲。

生动的场景与模糊的源头。故事通常描绘了1950年1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收到吴石将军从台湾传回的情报后,激动之余挥毫写就此诗。然而,这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始终缺乏原始文献(如档案、手稿、当事人原始记录)的证实。

故事版本高度一致。尽管在网络上流传很广,但所有关于此诗的描述,其核心情节和诗文本身都高度雷同,这表明它们可能拥有同一个未经严格考证的源头,并在传播中相互引用,并未增加新的可靠证据。

流传的版本也有差异,例如,关于这首诗的诗名,有两种版本,一是《赞“密使一号”》,二是《赞“密使1号”》。这两种版本同时存在,而且,没有人能够说明哪一种版本是正确的。说明很可能没有人真正看到过这首诗的原件,否则这样明显的错误会有人指出的。很可能这首诗的原件本身就不存在,因为这首诗很可能本身就不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三、从诗风与格律看疑点

将这首诗与毛泽东同期确认无疑的作品进行比较,也能发现一些不和谐之处。

艺术水准的差异。毛泽东的诗词以其雄浑的气魄、精妙的用典和深刻的思想性著称。反观《赞“密使一号”》,语言相对直白,意象也较为简单,缺乏毛诗特有的历史纵深感和艺术感染力。

格律上的瑕疵有研究者指出,网上流传的所谓毛泽东“绝笔”《诉衷情》在格律上错误明显,与毛泽东深厚的旧学功底完全不符。这提醒我们,对于真伪存疑的作品,格律是可以用来检验的标尺之一。《赞“密使一号”》在古典诗词格律的严谨性上,也与毛泽东的公认作品存在差距。

四、相反观点及其局限性

支持此诗为毛泽东同志所作的一方,最主要的论据在于其背后英雄事迹的真实性。

吴石将军临刑前,在狱中从容作诗一首: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50年6月10日,行刑前他望着大陆方向说:“台湾大陆都是一家人,这是血脉民心,几十年后,我会回到故里的。”

吴石将军作为潜伏于台湾国民党国防部的中共情报人员,最终英勇就义,并在197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他由于中共台湾工委书记蔡孝乾等。叛徒出卖而牺牲的1100多名隐蔽战线上的同志也都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的,为祖国统一大业而牺牲的无名英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历史。

然而,英雄事迹的真实,并不能直接证明歌颂他的诗篇就出自毛主席之手。将两者捆绑在一起,是一种情感上的推理,而非史料上的实证。在权威的毛泽东文献保持沉默的情况下,这种观点难以成立。

五、关于诗词书法问题

目前,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毛泽东同志关于《赞“密使一号”》的诗词书法作品。首先,根据我多年来对毛泽东诗词书法的临摹欣赏角度来看,这首诗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诗词书法作品,应该是符合毛泽东同志的书法风格的。但是,在没有看到毛泽东同志这首诗的原件的情况下,目前,我们看到的这首诗的毛泽东同志的手书墨迹,很可能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书法风格,用集字的方法集成的一幅诗词书法作品。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比较权威的展示这首诗的地方,这首诗书法又存在着一些差别。难道是毛泽东同志为这首诗先后写过几遍,并且,原稿都保留下来了,或者是采用了不同的集字导致出现了差异。这些疑问目前都没有看到权威的明确的答复。

综合各种资料和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赞“密使一号”》一诗,因缺乏权威文献的著录,其来源叙述充满传奇色彩且无实证,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格律也与毛泽东的公认作品存在可辨识的差距。因此,在目前的史料条件下,我们不应将其认定为毛泽东的作品。

它更可能是一个出于对隐蔽战线英雄的敬仰而被创作并附会于毛泽东同志的文学故事。实际上,以往有些诗作由于本身创作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且广为流传,而被当作毛主席诗词。直到有关当事人亲自出面说明,才解开了人们心头的谜团。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这首诗的真正的作者能出面澄清事实。

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首气势恢宏的词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广为流传,被普遍认为是毛泽东主席的作品。此词因其雄浑的气魄与毛诗风格相似,在民间传播甚广,甚至被一些报刊引用。

然而,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实为山东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高亨。这首《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的完整词文如下: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

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

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

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1963年12月,毛泽东亲自编定的《毛主席诗词》出版后,高亨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这首词,以表达对毛泽东诗词的崇敬。作品很快流传开来,但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认为是毛泽东本人的创作。

这一长期误解的澄清,源于作者本人的主动说明。为免混淆视听,高亨先生致信毛泽东主席,并附上自己的诗词作品请求指正,同时明确声明这首被误传的《水调歌头》实为自己所作。此信及诗词后经中央办公厅转呈,毛泽东主席亲笔回信表示:"高亨先生:寄书寄词,还有两信,均已收到,极为感谢。高文典册,我很爱读。肃此。敬送安吉!毛泽东一九六四年三月十八日"。毛泽东的复信证实了他对高亨学识与词作的欣赏,也间接澄清了作品的真实归属。1965年,《人民日报》以《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为题,重新发表了这首词,以正视听。

颇具意味的是,在文革期间,这首词再次以讹传讹,被说成是毛泽东未公开发表的作品,甚至被附会为赞扬林彪的词,进一步凸显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这首词好就好在,作者把毛泽东诗词中的语句和毛泽东的胸怀及丰功伟绩有机结合起来,既大气磅礴又恰如其分。例如,“掌上千秋史”呼应了毛泽东诗词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等句的历史纵深感;“胸中百万兵”则契合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

这一事件成为现当代"张冠李戴"型诗词公案的典型代表。它深刻地说明,仅凭风格相似和口头流传远不足以判定作品归属。当事人的亲自澄清、权威文献的记载(如毛泽东的亲笔回信及《人民日报》的正式发表)以及严谨的考证,才是认定文学作品作者最可靠的依据。自此,这首《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被正式归还到高亨名下。

实话实说,我本人对这首诗也是比较喜爱的,但是出于严谨考虑这首诗,我认为很可能不是毛泽东同志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历史   密使   同志   毛泽东   诗词   作品   格律   权威   台湾   水调歌头   作者   文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