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早报:10月18日休市复盘——暴跌之下藏机遇,分批布局正当时

10月18日,星期六,A股市场迎来本周的休市窗口期。当交易软件的K线暂停跳动,恰好给沉浸在10月剧烈波动中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沉淀思考的契机:这个月以来,上证指数从月初的震荡区间持续下探,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更是经历了一波凌厉的调整,不少个股的跌幅超出预期,市场情绪从月初的谨慎乐观逐渐转向焦虑迷茫。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A股从来没有只跌不涨的行情,剧烈调整往往是价值回归的过程,而"跌猛不怕,分批进场"正是穿越波动迷雾的核心策略。

一、10月市场调整全景:指数承压,结构分化

回顾10月以来的市场表现,三大核心指数集体承压,调整幅度超出多数投资者的月初预期。截至10月17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839.76点,较9月末收盘价下跌超150点,期间最低触及3835.36点,全月累计跌幅达1.95%;深证成指表现更弱,从9月末的13084.40点一路下探至12688.94点,累计跌幅3.04%,期间最大回撤幅度接近3%;创业板指则成为调整重灾区,从9月末的3037.44点跌至2935.37点,累计跌幅3.36%,10月14日单日跌幅更是达到3.99%,创下本月最大单日跌幅纪录。

从市场成交来看,波动中量能呈现"缩量下跌、放量反弹"的特征。10月14日指数大幅下探时,上证指数成交量放大至8008.40万手,成交金额突破1.2万亿元,显示恐慌性抛盘集中释放;而在10月15日的反弹中,成交量维持在6450.13万手,量能温和放大,表明部分抄底资金开始进场。板块层面则呈现明显的结构分化,在指数整体走弱的背景下,大消费、创新药、国企改革三大板块逆势突围,成为市场中的"避风港"。10月15日当天,全市场超3500只个股飘绿,但会稽山、昂利康等近50只个股涨停,其中食品饮料领域的酒鬼酒、舍得酒业涨超6%,零售龙头国光连锁斩获3连板,创新药板块的广生堂、热景生物跟涨显著,国企改革板块的合肥城建更是晋级4连板,成为弱市中的情绪标杆 。

与强势板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期涨幅较大的高估值板块成为调整主力。10月17日领跌市场的电网设备、半导体芯片等板块,均是此前两个月涨幅居前的领域,部分个股累计跌幅已超20%。这种板块轮动特征清晰地表明,当前市场正处于"高估值挤泡沫、低估值补涨"的风格切换过程中。从市值规模来看,截至10月17日,A股总市值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权重股表现稳健,总市值分别维持在2.72万亿元、2.67万亿元,而宁德时代等新能源龙头则较9月末市值缩水超5%,显示资金在弱市中更倾向于向低估值、高股息的核心资产聚集。

二、调整背后的三大核心逻辑:外部扰动与内部估值重构共振

10月市场的剧烈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内部估值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调整背后的核心逻辑,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当前市场所处的位置。

首先,全球贸易环境波动引发避险情绪升温。近期全球贸易预期的模糊性加剧了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部分国家政策变动引发投资者对关税调整和国际贸易流程变化的担忧,直接导致资金从高估值成长板块撤出,转向银行等低波动红利资产。这种避险情绪具有明显的传导效应,10月17日A股全线走弱的同时,日经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同步跳水,形成全球市场"同步调整"的格局,与2020年贸易摩擦期间的市场反应呈现出相似特征。

其次,美国金融市场风险外溢,拖累亚太股市。10月中旬,美国两家区域性银行因商业抵押贷款欺诈问题暴雷,股价单日暴跌超10%,直接引发美股跳水,进而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传导至亚太地区。这种跨境风险传染并非首次出现,2023年硅谷银行危机期间也曾引发类似的市场震荡,反映出当前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外部风险事件对A股的短期冲击不容忽视。

最后,内部估值重构引发板块轮动。经过此前两个月的上涨,创业板、科创板等双创板块的部分个股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面临估值回归压力。10月以来的调整本质上是市场对高估值板块的"挤泡沫"过程,资金从高估值的科技、新能源板块流出,转向估值相对合理且具备政策支撑的消费、医药等领域。这种估值重构虽然短期内引发市场波动,但长期来看有助于市场回归价值中枢,为后续上涨腾出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市场的调整并未改变A股的长期基本面。从宏观经济来看,国内经济复苏态势明确,政策端持续发力扩大内需,为消费、零售等板块提供了基本面支撑;从企业盈利来看,三季报披露期临近,消费、医药等板块的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升温,成为板块逆势走强的核心动力;从估值水平来看,上证指数当前市盈率仅为16.90倍,市净率1.50倍,处于历史估值中枢的中低位区间,而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的估值经过调整后,也已逐步回归至合理区间,具备了一定的投资性价比。

三、跌猛不怕:历史数据告诉你,暴跌后的市场机会在哪里

面对10月以来的剧烈调整,不少投资者陷入恐慌,甚至开始怀疑市场的长期趋势。但如果我们回顾A股市场的历史走势,就会发现"暴跌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失去理性"。历史数据反复证明,每一次剧烈调整都是优质资产的价值重估机会,而那些能够在暴跌中保持冷静的投资者,往往能在后续的反弹中获得超额收益。

从A股历史上的几次典型调整来看,2018年四季度市场经历了持续下跌,上证指数从2700点跌至2440点,累计跌幅超10%,但随后开启了长达两年的慢牛行情;2020年3月,受疫情冲击,A股单日暴跌超7%,但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收复全部失地,之后创业板指更是走出翻倍行情;2022年10月,上证指数触及2863点低位后,迎来了持续半年的反弹。这些历史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短期的剧烈调整不会改变市场的长期趋势,反而会为长期投资者提供难得的低位布局机会。

具体到当前市场,虽然调整仍在持续,但已经出现了多个积极信号。从估值角度看,当前上证指数16.90倍的市盈率较历史均值低10%左右,深证成指32.76倍市盈率也处于近三年来的低位,创业板指46.24倍市盈率较历史峰值已回落超30%,估值优势逐步显现。从资金流向看,尽管短期资金呈现净流出状态,但北向资金近期开始出现抄底迹象,10月15日反弹当天,北向资金净买入超50亿元,重点布局消费和金融板块。此外,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也在持续加仓低估值优质标的,显示专业机构对当前市场位置的认可。

从板块机会来看,暴跌后的市场往往会呈现"政策支撑+业绩确定"的双主线逻辑。当前大消费板块受益于扩大内需政策发力和三季报盈利改善预期,具备攻守兼备的属性;创新药板块则受到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即将召开的事件催化,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国企改革板块叠加并购重组和业绩预增题材,在弱市中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 。这些板块中的优质标的,在经过10月的调整后,估值已回归合理区间,成为分批布局的理想选择。

四、分批进场实操指南:控风险、择标的、定节奏

在明确了"跌猛不怕"的逻辑后,更关键的是掌握科学的分批进场策略。盲目抄底可能会面临"越跌越买"的风险,而理性的分批布局则能通过分散风险,实现"买在相对底部"的目标。结合当前市场特征,以下三大实操原则值得投资者关注:

(一)资金管理:分仓布局,控制单一标的风险

分批进场的核心前提是科学的资金管理。建议投资者将用于布局的资金分成4-6份,避免一次性满仓入场。以10万元资金为例,可将其划分为5份,每份2万元,根据市场走势和个股估值分阶段买入。首先用1-2份资金建立底仓,占总资金的20%-40%,用于感知市场节奏;之后根据指数调整幅度和个股表现,每次下跌5%以上时加仓1份,直至完成全部布局。这种方式既能避免因市场持续下跌导致的资金耗尽,又能在反弹时获得足够的持仓收益。

同时,要严格控制单一标的的仓位占比,避免过度集中投资。即使是对看好的优质标的,单一持仓也不宜超过总资金的30%,通过分散投资降低个股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风险。对于高估值板块的标的,建议适当降低仓位占比;而对于低估值、高股息的核心资产,可适当提高底仓比例。

(二)标的选择:聚焦"政策支撑+业绩确定"双主线

在弱市环境下,标的选择的容错率更低,建议聚焦"政策支撑+业绩确定"的双主线,避开高估值、高波动的题材股。具体来看,可重点关注三大方向:

一是政策驱动的消费板块。扩大内需政策持续发力,叠加三季报披露期临近,食品饮料、零售等领域的企业盈利改善预期强烈。可重点关注行业龙头股,这类企业具备品牌优势和现金流稳定性,抗风险能力更强,如酒类板块的行业龙头、零售领域的区域龙头等 。

二是事件催化的创新药板块。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即将召开,预计披露多项重磅临床研究成果,将为创新药板块带来催化。可关注研发管线丰富、临床进展顺利的企业,尤其是在肝病、肿瘤等细分领域具备稀缺性布局的标的 。

三是估值合理的国企改革板块。政策持续推进国企整合,叠加并购重组、业绩预增等题材,部分国企改革标的具备估值修复空间。可重点关注具备国资背景、叠加存储芯片、汽车等热门概念的标的,这类企业既受益于政策支持,又具备业绩改善的潜力 。

(三)节奏把握:结合技术面与情绪面择时

分批进场并非盲目加仓,而是要结合技术面和情绪面把握节奏。从技术面来看,可关注指数的关键支撑位,如上证指数3800点附近的前期低点,若指数靠近或触及支撑位且出现止跌信号,可适当加大加仓力度;若指数跌破支撑位,则暂缓加仓,等待下一个支撑位确认。

从情绪面来看,当市场出现"恐慌性下跌"特征时,如指数单日跌幅超2%、全市场超4000只个股下跌、成交量大幅放大等,往往是较好的加仓时机;而当市场出现短暂反弹、情绪有所回暖时,则可放缓加仓节奏,甚至用部分浮动仓位做高抛低吸,降低持仓成本。

此外,要保持耐心,避免追求"买在最低点"。正如市场没有绝对的最高点,也没有绝对的最低点,分批布局的核心是通过多次买入摊平成本,只要买在相对底部区间即可。建议用3-6个月的时间完成布局,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影响操作节奏。

五、休市寄语:理性看待波动,坚守长期价值

10月18日的休市,是市场的暂停键,更是投资者的思考键。面对10月以来的剧烈调整,与其在恐慌中盲目操作,不如静下心来梳理思路:市场的调整本质上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短期现象,并未改变A股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暴跌带来的不仅是风险,更是优质资产的估值回归机会。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正处于"危"与"机"的转换点。那些能够在波动中保持理性,坚持分批布局优质标的的投资者,终将在市场回归常态时获得回报。记住,股市投资就像一场马拉松,短期的涨跌只是途中的起伏,而长期的价值成长才是最终的终点。

下周一市场将重新开盘,预计短期仍可能面临一定的波动压力,但随着恐慌情绪的逐步释放和抄底资金的持续进场,市场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建议投资者坚守分批布局的策略,聚焦优质标的,忽略短期噪音,以耐心和理性穿越当前的调整周期。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所提及的板块和标的仅为分析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合理配置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早报   布局   机遇   股市   板块   市场   标的   资金   投资者   跌幅   风险   个股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