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无法一统三国?毛主席的评价直切要害:他犯了三大失误

1948年秋的西柏坡,天色刚刚暗下来,毛主席踱步返身,脚步压得很轻,几乎让后面的李银桥察觉不到。不过没走几步,突然一声呵斥,毛主席竟然喊道:“不许动,举起手来!”这个场景很难说是故意的恶作剧,也可能是毛主席心里突然跳出个念头,想看看卫士组长的反应到底有多快!没人能说得清楚。李银桥反手一把抓住了他。长久的警觉和训练,这种反应几乎没惯性思索吧。

毛主席挣脱出来后笑得像个孩子,拍了拍李银桥的肩膀,还点头说:“好你个卫士组长,我还真没选错人!”听起来像是认可,但又夹杂着点调皮。李银桥心里一直觉得毛主席判断人无一失,因为他总提诸葛亮,说那也是神一样的人物。可毛主席却摇头,随口道:“释迦牟尼不是我,诸葛亮也不是我,”还补了一句,“诸葛亮还会看错人呢!”这让李银桥有些发愣,诸葛亮也会犯错?怎么可能?!

历史翻篇到三国年代,东汉末年那些复杂的政治纠葛没有简单结局。腐败的朝廷,豪门争权,百姓流离,一个黄巾起义就把这些推到风口浪尖。诸葛亮年少时,躬耕于南阳,谁敢料青年终成栋梁?刘备那个“三顾茅庐”的艰难,后来才显得有分量。

公元207年,刘备敲开了诸葛亮的大门,没说太多废话,直接请出来做军师。天下大乱,见多识广的诸葛亮也没有多余的感慨,他知道,孙权和曹操两边都不是吃素的。官渡一战完结,曹操基本占了中原,刘备能靠的,只有和孙权结盟。可等实际操作时,诸葛亮就没抓准了人。

在毛主席眼中——最要紧的问题,是诸葛亮安排关羽守荆州。荆州的位置太重要,军事要塞,八方通达。可关羽怎么看孙权?心里其实瞧不上。孙权派使者提亲关羽的女儿,关羽回绝得很难看,“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话里意思太明显了。这算是谦虚吗?还是直接得罪人?

关羽后面对吕蒙也没放在眼里。吕蒙请辞,关羽调兵打樊城,觉得孙权根本扶不上墙。其实孙权那边在想着怎么合作抗曹,可关羽的表现太傲慢。毛主席讲到这段,特意说错在诸葛亮——他信错了关羽,导致荆州失守。邓公评价“迁就”关羽,其实也是说诸葛亮太过温和,不懂及时制衡。倒不是关羽太失败,关羽的勇只是局限太明显。

再隔几年,诸葛亮又看错一个人,那就是马谡。北伐时,情势本来不错,诸葛亮不用老将魏延,改让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喜欢空谈,实战不行,去守街亭结果被张郃逼到山头,最后只剩孤军突围。诸葛亮懊悔不已,连夜写信如丧考妣。毛主席经常拿这个例子来反省,讲某些关键战役上,主帅不能太信人,要亲自下场把着指挥棒。四渡赤水那会儿,毛主席自己带队,情况一变马上换计,没有诸葛亮那种过分信赖。

有时候,诸葛亮的战略观也不见得特别高明。《隆中对》那套兵力三分,两路进军,实际上就挺悬。荆州到秦川之间路远千里,古代这段距离不是说走就能到,兵力调动会受限。兵分三路听着厉害,实际就资源摊薄了。毛主席有过自己的看法,这一步棋不算明智,蜀汉最后损失很重,逐渐萎靡,没有再有反攻的机会。

不过说诸葛亮全然错失,也不太准确。毛主席特别强调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劲头,还有“在实践中改革”这套行动力。诸葛亮改革冷兵器战术,毛主席是投入热武器科技。细看的话其实不能类比,但指挥理念两代人都强调实践和调整。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很快服气,毛主席也想在后来对程莲珍采取类似的策略,不是仅靠武力解决所有问题。

生活中,毛主席研究诸葛亮的细节很多。1950年看戏《失·空·斩》,发现扮演诸葛亮的演员脖子上挂着珠子,一问才知是慈禧当年赏的避暑珠,成了后来“诸葛亮”戏服的标配。但毛主席觉得,这玩意三国时根本没佛教的流行,也没朝珠这项东西,算是穿越时空的无厘头。后来大家听了都笑,演戏也就不带了,算是小小一件生活插曲。

历史绕了一圈,毛主席承认诸葛亮影响很大,但不盲目推崇。他没有觉得某个人能百无一错,也没有非要谁比谁高明。反过来,他认为多分析前人的得失,不一定全按模板照搬。比如分析诸葛亮,人和计策永远都不是无瑕疵的。

毛主席和诸葛亮的战略思路,不完全一致。一方面,毛主席强调临场亲自掌控,诸葛亮则更多靠制度人治,失误就显得太致命。另一方面,毛主席未必反对诸葛亮,总是在战役里用他的经验。诸葛亮失 street,关羽丢荆州这些事,毛主席可能不是完全苛责,更像是一种“推敲”,觉得人与人之间经验没法复制,但可以互相借鉴。

其实,这种反复的态度也很真实。毛主席并非事事都认可诸葛亮,也不是永远都否定。一段时间觉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值得学习,可转头又认为他的兵力分配实在有风险。两种全然不同的结论,放在一起也未尝不可。

甚至连王学泰老师都提过,诸葛亮其实挺倒霉的,他自认出奇制胜,最后还是错失了大局。这种拧巴的见解,打破了很多此前统一的说法。

有意思的是,前几年有数据统计“关羽”形象在影视剧中频繁出现,但每次都把“仁义”放在了首位,庄重得几近完美。可实战中,关羽的傲气让联盟破碎,结果反转。角色并不是死板的标签,怎么真的理解这些历史人物一直没人能彻底说清。

细看下来,毛主席研究诸葛亮能深入生活细节。扮演诸葛亮的演员,连小道具都要“考据”到时代。毛主席挑出“佛珠”不符合史实,大家立刻改,细心到这种地步,不禁让人佩服,而有时候又是毛主席随性,生活和研究掺杂一起。

这些故事里,前后观点完全不一致也没什么需要顾虑的,历史本来就是不断推敲。诸葛亮有高明的地方,也活生生地栽了跟头。毛主席有的赞成,也有话说有待商榷。有时候觉得决策靠团队,有时候又坚持主帅必须亲临一线。不管哪种方法,胜负依靠细节,成败都能让后人继续琢磨下去。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从戏台的珠串到荆州的失守——话题拉得很宽,每一段细节、每一处人物,谁都可能走到“看错人”的节点。剧情就这样拼贴出来,经验、失败、误判、偶然,这些都比想象的复杂。

故事没有定局,今人看古人,读人细节,能学多少就算多少;满篇都写下来也没啥结论,有些东西,还是自己重新体会比较靠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历史   要害   评价   诸葛亮   荆州   西柏坡   细节   兵力   街亭   鞠躬尽瘁   经验   蜀汉   卫士   错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