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高考短视频,总能刷到两个极端的故事:背着扁担翻山越岭上学的"励志女孩",和高考只考288分却全网刷屏的"流量密码"。一个被包装成寒门逆袭的典范,一个靠着卖惨人设收割百万点赞。看着这些被加工过的故事在网络上疯传,我突然觉得心里堵得慌——普通人的生活,什么时候变成了非黑即白的剧本?
先说扁担女孩,视频里她独自一人挑着高中所有的行李往家的方向走,步伐坚定,目光炯炯有神,评论区也是一片感动,点赞转发破百万。可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从电视屏幕搬到了短视频平台,加了更煽情的背景音乐和滤镜。
再看那个高考288分的女孩,直播里哭得梨花带雨,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评论区瞬间分成两派:有人安慰她"尽力就好",有人嘲讽"这分数连大专都悬"。但奇怪的是,她的直播间在线人数越来越多,打赏礼物不断。没过几天,她就开始接化妆品广告,卖起了学习资料。原来,高考分数低不是终点,反而是流量变现的起点。
这两个故事看似极端对立,本质上却是同一套流量逻辑在作祟。当我们的注意力变成稀缺资源,任何带有戏剧性的故事都能被包装成流量产品。励志牌和卖惨牌,不过是营销号手里的两张王牌,哪个能引发争议、收割情绪,就打哪张。
记得前几年,类似的"励志故事"也不少。背着瘫痪父亲上学的男孩,边捡破烂边考清华的女孩,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确实让人动容。但当这类故事被批量生产、过度消费,就变了味儿。就像一碗鸡汤,天天喝也会腻,更何况有些"鸡汤"里还掺了不少味精。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极端化的叙事正在扭曲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要么把寒门学子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要么把学习困难的孩子包装成值得同情的弱者。可现实生活里,大多数学生既没有感人肺腑的逆袭剧本,也不会差到无可救药。他们每天早起晚睡刷题,偶尔偷懒打游戏,考试成绩不上不下,这才是真实的学生生活。
过度宣传这些极端案例,对当事人也未必是好事。那个扁担女孩后来接受采访说,自己现在最怕别人盯着她看,总觉得大家在期待她"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而288分女孩的账号被扒出营销痕迹后,评论区从同情变成了谩骂。这些年轻人还没准备好面对聚光灯,就被推到了舆论中心,最后成了流量的牺牲品。
其实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这些被放大的个例,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为什么有些孩子要翻山越岭上学?为什么有些学生拼尽全力也考不出理想成绩?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远比单个故事更值得讨论。但很可惜,比起严肃的社会议题,大家似乎更愿意为某个故事掉眼泪,因为这样既简单又轻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故事的消费者。但作为观众,我们也该多留个心眼。看到那些"感动全网"的视频,不妨先冷静三分钟:这是真实发生的事,还是精心设计的剧本?当事人真的需要帮助,还是想借此牟利?当我们学会理性看待这些故事,也就不会轻易被情绪裹挟。
对于媒体和平台来说,也该守住底线。别为了流量消费苦难,更别把年轻人当成赚钱工具。真正的励志不该是被包装的剧本,而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里的坚持;真正的同情也不该是廉价的眼泪,而是对教育公平的持续关注。
高考季年年都有,类似的故事还会不断上演。但希望下一次,我们能少一些情绪化的转发,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毕竟,比某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环境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
更新时间:2025-07-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