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游戏玩法基本一样啊?这不是抄的吗?”“这是换皮收割吧!” ……在某游戏贴吧里,两款玩法高度相似的游戏引发了游戏玩家的讨论。
几个月后,“被抄袭”的手游公司报案称,发现网上出现了一款与本公司已上线运营的手游高度相似的游戏。尽管更换了角色形象和场景美术,但在故事情节、游戏机制和核心玩法却如出一辙。它的大肆宣传推广对正版手游的后续运营造成了严重影响。
经侦查,这款侵权手游的开发者,正是当初研发正版游戏的核心技术人员李某。
2019年,李某经人介绍进入报案手游公司,全面负责一款新游戏研发项目。2021年1月,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游戏正式上线后,很快吸引了大量玩家,也为团队带来了不菲的分成收入。就在发展势头良好之时,李某却突然以个人原因为由,向公司提交离职申请,并迅速成立了A公司,与B游戏公司合作,在短时间内推出了新游戏。
原来李某离职时,偷偷从A公司服务器上拷贝了游戏源代码,为了规避风险,对游戏角色、场景等进行了重新改造,由B公司负责上线经营。
2021年12月,这款改头换面的游戏悄然上线,短短一年的时间,便获取了逾亿元的收入,而李某所在的A公司分得收入1300余万元。
撕开侵权游戏“画皮” “解剖”游戏“关键基因”
经过“换皮”处理的游戏外观极具迷惑性——全新的角色形象、场景设计和界面风格让人第一眼难以察觉其与原作的关联,而数以万行的核心代码就深埋在精心设计的“皮肤”之下,如何穿透这张不一样的“画皮”,找到背后“复制黏贴”的代码?如何从海量代码中提取侵权铁证?
在审查逮捕阶段,检察官发现案件的重重难点:该案牵涉多家公司,不仅涉及判断是否具有著作权、著作权归属等;更要突破技术伪装,证明两款游戏实质性相似,刑民交错,案件疑难复杂。
“不同于完全抄袭的侵犯著作权案,该案侵权游戏经过了部分刻意修改,给证明两款游戏实质性相似增加了难度。”检察官在审查最初的鉴定数据时发现,对两款游戏代码程序不能简单地根据服务器分类进行比对。
承办检察官邀请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学者、特邀检察官助理、行业专家等对代码鉴定方式等专业问题展开多轮“技术会诊”,明确了重点对在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内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代码进行比对等鉴定逻辑和办案思路。
2024年2月,案件移送至普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根据检察机关提出的鉴定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公安机关补充了一份更充分的鉴定意见。通过从2000余个代码文件中区分出1000余个影响游戏具体功能的原创性代码进行重点比对,鉴定得出结论,二款游戏功能代码相似度高达91.39%。其中,决定游戏种类、玩法与运行逻辑的最核心代码相似度更是高达96.38%。“这些最核心代码就如同人类的关键基因,他们的显著相似性更具有说服力。”承办检察官解释。
办案过程中,检察官注重调查核实,多次赴涉案游戏公司,厘清游戏从研发到上线的路径及商务合作关系。为了判断其他涉案人员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检察官还向多方行业公司了解开发同类游戏软件的研发成本、时间等问题。
最终,2024年12月31日,普陀区检察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对李某提起公诉。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