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公园,微风拂面。王大爷和李阿姨每天在这里碰头。一个坚持晨练快走、拉伸,动作麻利;一个偏爱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静静闭目养神。
两人常为“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适度静养”争论不休。“都一把年纪了,运动对身体负担大!”“可老不动,腿脚就废啦!”每次聊到长寿秘诀,总绕不开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其实,这不只是身边的困惑。最新一项全国性健康调查显示,超过74%的中老年人对运动方式存在误区,不少人担心运动伤身,结果反而导致肌力下降、慢病缠身。而你有没有想过,适合自己的运动和静养并不是对立的两极,找对方法,或许就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专家提醒:有两种简单的运动方式,尤其第2种,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但对老年健康意义重大。到底是哪两种?常做真的能多活好几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长寿密码。
“运动好还是静养好?”我们先来听听权威怎么说。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明教授在接受《健康中国》采访时明确指出:运动与静养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应彼此结合、科学搭配的‘黄金组合’。
临床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科学适量运动可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约17%,而长期静止不动,则会带来肌肉萎缩、骨密度下降、抑郁焦虑等健康隐患,患病风险平均提高14%左右。
为何如此?原因在于:人体的肌肉、骨骼、血管系统,都依赖适度的“动态刺激”来维持活力。研究发现,每周坚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骑)可显著延缓衰老进程,激活免疫系统,提高身体修复能力。
但与此同时,脑力、视力、神经系统的“休息”同样重要,过度剧烈运动、长期劳作也会带来健康损耗。因此,“动中有静,劳逸结合”才是科学的答案。
先看坚持运动的变化。国家体育总局一项针对12万名中老年人的跟踪研究显示,每天维持30分钟左右的适度有氧运动,坚持3个月后,约84%的受试者血压、血糖、睡眠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具体改善表现在:高血压发病风险下降12.6%、糖尿病风险降低9.8%、失眠发生率减少18%。更惊喜的是,常做这两类运动,效果更突出:
第1种:快步走
专家建议,“快步但能聊天”最适合。快步走有助于促进下肢循环、强化心肺功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23年的一场专项研究中指出,每周快走5天、每次30分钟,60岁以上人群1年后平均寿命可延长0.8-1.2年。快走还能够刺激脑部血流、防止脑部早衰,对于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尤为有效。
第2种:抗阻力与柔韧性锻炼
这是许多中老年人“最容易忽视”的运动。比如简易的拉伸、靠墙深蹲、轻量哑铃锻炼等。数据显示,坚持每周3次抗阻训练的人,肌肉流失率减少15-22%,跌倒骨折风险降低12%,自理能力延续年限平均增长2-3年。同时,拉伸运动(如八段锦、缓慢瑜伽)能够缓解关节僵硬、预防关节炎,提升生活质量。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体力有限、慢性病缠身、不敢随便动。其实,长寿运动不拼强度、不比速度,而是贵在“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哪怕只是每天坚持10-15分钟快走,加上一周几次简单拉筋,长期下来对心脑、肌肉、骨骼的保护作用同样明显。
一是量化目标,每次快步走别超过30分钟,速度保持“慢到能聊天但不能唱歌”,避免过度。
二是挑选抗阻小动作,如靠墙半蹲20-30秒、抬臂拉伸、踮脚站立等都极适合起步。可以使用弹力带、小哑铃,循序渐进。
三是注意休息,运动后合理补水,配合充足睡眠。若有既往疾病史,建议运动前先向专业医生咨询,因人制宜。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中老年人慢病现状与干预》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年第44卷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科普资料
《慢病防治:运动与营养的联合策略》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