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陵的宫女,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我们常听到“殉葬”这个词,在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中,已经是公认的,这个看似残酷到毫无人性的制度,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司空见惯……

如果殉葬可以理解,那么守陵就真的让人难以接受。

先别说害不害怕,关键是一旦进入陵墓,其实就已经被宣判,成为一个死人,一个清醒的行尸走肉。


从殉葬到守陵


公元前195年,刘邦刚咽气,吕雉就把三十多个没生孩子的妃子叫到跟前:“先帝怕寂寞,你们去守陵吧。”这招看着比活埋人道,实际上比殉葬更折磨人。

那会儿守陵制度刚成型,妃子们被塞进陵园边的小房子,每天要给刘邦的牌位铺床叠被。

史书里写“日四上食”(《后汉书·祭祀》),就是说一天得给死人送四顿饭,摆好筷子还得假装皇帝会掀被子起床。

有个姓王的妃子偷偷记日记:“寅时摸黑擦墓碑,卯时对着空棺材跳舞,夜里听野狗叫,总疑心是先帝在骂人。”这日记后来被考古队从汉墓里翻出来,成了研究守陵制度的一手材料。

最绝的是曹操,临死前在铜雀台留了道命令:“我那些跳舞的姬妾,每月初一十五对着西陵跳《霓裳羽衣曲》。”这帮姑娘们到死都没想到,老板入土了还得加班搞文艺汇演。

擦桌子比伺候活人难


唐朝时期,守陵宫女天没亮就得忙活。先给先帝的衣冠柜除尘,再按《周礼》摆好“黍稷稻粱”四样主食。

有个叫春桃的宫女在碑文上刻小字:“擦供桌的绸布不能沾水,先帝闻着霉味会生气。”这就是骗人的鬼话,其实是管事的嬷嬷拿鸡毛掸子抽人找的借口。

晌午最要命的是“游衣冠”。得把皇帝生前穿过的龙袍从柜子里请出来,八个宫女抬着绕陵园走三圈。

万历年间,有个新来的丫头手抖,把万历帝的帽子摔了,当天晚上就被发现吊死在柏树上。

这事儿记在《明神宗实录》里,后面还跟着句“失仪者诛九族”。

到晚上更瘆得慌。

宋朝那会儿流行给死人守夜,宫女们得在灵堂前讲笑话:“先帝最爱听《杨家将》,说到杨六郎被困,还得假装擦眼泪。”有本宋代笔记《鹤林玉露》写:“守陵人三年不会笑,笑起来比哭难看。”

守陵还有KPI?


汉武帝的茂陵里出过件怪事,考古队挖出组青铜编钟,旁边竹简写着:“戌时三刻奏《凤求凰》,误时者喂虎。”合着守陵宫女还得兼职皇家乐团。

班固在《汉书》里吐槽:“月祭二十五祠,岁四游”,就是说每月要办25场祭祀,每年四次大型坟头蹦迪。

最变态的是还要跳“哑舞”。明朝十三陵的宫女,半夜被拎到地宫门口跳《观音渡海》,不许奏乐不许出声,踩着满地纸钱扭腰肢。

有个宫女在《万历野获编》里写:“跳错半步罚跪香炉,膝盖上的疤比树皮糙。”后来这姑娘疯了,见人就喊“皇上要看胡旋舞”。

清朝更绝,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搞“人肉闹钟”。

每天寅时,宫女得对着棺材喊:“老佛爷吉祥,该用早膳了!”喊轻了挨板子,喊重了说你惊驾。

李莲英的干儿子透露,光光绪年间就吓疯过六个宫女。

冷宫都比坟场强

汉成帝的班婕妤主动申请守陵,以为是躲赵飞燕,结果掉进更大火坑。《汉书》里记她给家人写信:“日扫枯叶三百斤,夜数梆声到天明。”

后来考古队在延陵找到她的陪葬品,把缺了齿的木梳,上面缠着团白发。

明朝更缺德,守陵宫女要“哭丧考勤”。每天申时集体到享殿前干嚎,眼泪不够用生姜抹眼睛。

嘉靖年间的《皇明典礼》规定:“哭不哀者,杖二十。”有个聪明姑娘把洋葱汁装瓶里,结果被发现后,直接按“欺君罪”活埋了。

清朝宫女最怕“鬼打墙”。东陵方圆八十里没人家,晚上起夜要举着灯笼对牌位拜三拜。

有个老宫女回忆:“三十年来没说过整句话,舌头都不会打弯了。”这话被溥仪写进《我的前半生》,还加了句“前朝陋习,莫此为甚”。

从活人祭到活化石


1928年孙殿英炸开慈禧墓那晚,守陵人蹲在墙根哭:“我对不起老祖宗啊!”他祖上从顺治年间开始守陵,传到他这辈整整十二代。

如今清东陵还有个“忠义村”,住着三十多户守陵人后裔,国家每月发两千块工资让他们接着“上班”。

去年我去河北马兰峪,碰见个八十多的老太太。她从柜底掏出本泛黄的《陵寝事宜》:“这是我太奶奶传的菜谱,道光帝爱吃什么,咸丰帝忌口什么都记着。”

问她现在干啥,她指指旅游指示牌:“给游客讲怎么给死人摆筷子,跟真事儿似的。”

现在还有守陵人吗?

现在确实还有守陵人存在,不过他们的身份和职责,早已不是清朝时期的模样了。

清朝灭亡后,原本世代守护皇陵的八旗子弟逐渐转型,如今他们成了拿着国家工资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景区服务人员。

比如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划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把当年守陵人的后代招进编制,有的负责打扫陵区、看护文物,有的成了导游给游客讲解清朝历史,甚至还有人靠着祖传的手艺修复古建筑彩绘。

这帮人现在每月领着固定工资,住的还是祖上守陵时留下的老房子,不过工作内容轻松多了。

以前要防军阀盗墓得提着脑袋干,现在主要管管游客别乱涂乱画、讲讲祖宗的故事。

他们的村镇也成了旅游景点,比如西陵镇忠义村,游客来了能体验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连说话的京腔都比北京城里还地道。

虽然早没了清朝给的“七品官”世袭待遇,但很多人觉得守着祖坟就是守着自己的根。

当年战乱时陵墓破败得跟废墟似的,是国家出钱修葺才让这些守了十几代人的家族使命得以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宫女   皇帝   古代   先帝   清朝   东陵   忠义   妃子   年间   死人   寅时   万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