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建议:不管多忙,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快告诉家人

导读:立秋,建议:不管多忙,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快告诉家人

立秋,夏日的余热尚未褪尽,秋的凉意已悄然酝酿。作为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转折点,立秋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古人“天人合一”养生智慧的集中体现。老话说:“立秋不养,一年白忙。”此时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若能顺应时令调整饮食起居,便能为秋冬打下基础。今日分享“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的立秋养生法则,助您轻松应对季节转换。

一不穿:莫贪凉,慎穿露脐装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但“秋老虎”的余威仍不可小觑。许多人习惯延续夏日的清凉装扮,露脐装、短裤、凉鞋仍是日常标配。然而,老传统认为“白露身不露,秋后少贪凉”,此时人体毛孔逐渐闭合,若仍过度暴露腰腹、脚踝等部位,寒邪易趁虚而入,引发问题。

老传统建议

穿衣遵循“洋葱式”法则:内层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中层搭配薄毛衣或卫衣,外层备一件防风外套,方便随时增减。

重点保护“三处”:腰腹(命门穴)、脚踝(三阴交穴)、颈部(大椎穴)是寒气入侵的“重灾区”,可佩戴薄围巾或穿高腰袜。

睡前热水泡脚: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

二不睡:戒两习,守住精气神

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也应顺应“早睡早起”的节律。但现代人常因工作、娱乐熬夜,或贪凉睡在空调房,这些习惯会耗伤阴液,导致秋燥加重。

1. 不睡“空调房”

立秋后仍整夜开空调,易使毛孔闭塞,汗液无法排出,导致体内湿气郁结。尤其老人、儿童及体弱者,易引发问题。

老传统建议:夜间将空调调至“睡眠模式”,温度设定在26℃以上,或改用电风扇低速摇头,配合开窗通风。

2. 不睡“湿发觉”

秋季头皮干燥,若头发未干就入睡,湿气会通过头皮侵入头部经络,引发头痛等。

老传统建议:睡前1小时洗头,用吹风机低温档吹至八成干,再自然晾干。

三不喝:避三饮,护住脾胃功

立秋后,人体消化功能逐渐增强,但“贴秋膘”不可盲目,需避开三类伤脾饮品。

1. 不喝冰镇饮料

冰饮会刺激肠胃黏膜,尤其冰啤酒、冰奶茶等含糖量高的饮品,更易生湿助热。

老传统建议:以常温白开水、淡茶水替代,或饮用温热的蜂蜜水、陈皮水。

2. 不喝浓茶咖啡

秋季干燥,浓茶中的鞣酸、咖啡因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加重口干等。

老传统建议:改饮菊花茶、枸杞茶等润燥饮品,或用银耳、雪梨、百合煮水代茶。

3. 不喝隔夜茶

秋季气温适宜细菌繁殖,隔夜茶易滋生霉菌。

老传统建议:现泡现饮,茶具定期清洗消毒。

四要吃:食四宝,润燥养肺正当时

立秋后饮食应以“润燥、补肺、养阴”为原则,推荐四类时令食材。

1. 吃白色食物——润肺

老传统认为“白色入肺”,梨、百合、银耳、杏仁等食材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痒。

推荐食谱:雪梨银耳羹(雪梨1个、银耳半朵、冰糖适量,炖煮至软烂)。

2. 吃黄色食物——健脾

南瓜、小米、玉米等黄色食物富含膳食纤维,促进脾胃运化,为“贴秋膘”打基础。

推荐食谱:南瓜小米粥(南瓜200克、小米50克,煮至黏稠)。

3. 吃酸味食物——收敛

葡萄、山楂、乌梅等酸味果蔬收敛肺气,防止秋燥耗伤津液。

推荐食谱:山楂苹果汤(山楂10颗、苹果1个,加水煮20分钟)。

4. 吃红色食物——养心

红枣、番茄、红苋菜等红色食材富含番茄红素和铁元素,增强免疫力,预防“秋乏”。

推荐食谱:红枣桂圆茶(红枣5颗、桂圆3颗,沸水冲泡代茶饮)。

结语:立秋养生,贵在“收”与“养”

立秋是自然由“生长”转向“收藏”的节点,人体亦需调整节奏,从“宣散”转为“内守”。遵循“1不穿、2不睡、3不喝、4要吃”的法则,既能抵御“秋老虎”的侵袭,又能为冬季储备能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愿您顺应天时,收获一个丰盈的秋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养生   立秋   家人   建议   传统   银耳   食谱   食物   人体   雪梨   山楂   红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