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屡失败:穷困陷阱的幕后推手是?

穷是现象,谁造成这种穷?这才是本质。

14亿人口,却带不动消费,不是大家没消费需求,而是大家手里实在没钱,无论如何刺激,还是没钱消费,就得消费降级。

当然了,我们刺激还得刺激,该做的事不能不做。

有人说,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发展是病态的,国家想要消费型市场转型,企业还守着生产型市场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为了提高收益,压榨员工,员工没有钱没有时间就没办法消费。

没有了消费,生产东西卖不出去,生产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企业还是没有办法盈利,最后的结果就是要继续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完全是一个恶性循环。

加上疫情的阴影依然存在,失业、收入不稳定、企业关闭等情况,让人对未来更未可知,当然就会影响到消费行为,最后宁愿将钱存在银行,也不愿意去进行大额消费。

我想说的这看起来是原因没错,但这还不是本质。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问题,便于弄清楚为何国家一直刺激消费,还是无果的根本原因。

中间商没了

穷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是消费降级的罪魁祸首。

过去你买瓶酱油,可能路过商场又带回几件衣服,沿街的小吃摊上再来一份烧烤,街头的流动摊贩靠这些活着,商场的员工靠工资养家,钱流来流去,最后还是在一个城市里转动,形成了一个消费闭环,最终又回到消费者手中。

然后消费者又会继续去消费,但今天的互联网平台直接大刀一挥,极大缩短了经济循环的链路,一旦集中在互联网,就会形成寡头垄断,比如现在大家都在哪里买东西,拼多多、抖音、京东、淘宝、小红书、得物,这难道不是垄断吗?房子蚕食了消费者70%的财富,剩下30%你的财富会流向哪里很清楚了,就是这些有垄断的地方。财富自然也就集中到了少部分人手中了。这或许也是很多国家抵制互联网消费的原因,

这里并不是诋毁互联网,只是讲事实。

所以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当产品从工厂直接飞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的钱还没来得及在本地流转就飞进了厂家账户。

钱没了,消费自然也跟着降级了,实体经济的凋零,是电商和直播的意外后果,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经过开发、设计、生产、营销、销售和使用证

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活力。当中间环节被压缩到极致时,货币流动反而会变慢,普通人聚集财富也就更难。

2020年以来,就业市场一片萧条,实体店倒闭,房贷断供的新闻屡见不鲜,许多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而回望2015、2016年,那时候的繁荣景象仿佛还历历在目,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让人不禁感叹,钱到底流向了哪里?

社会分层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金字塔型社会,这种结构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整体框架却并未被打破。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两个概念: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

先来说社会分层,这个概念在40年前还没有普及,当时人们更习惯用阶级来描述,其实社会分层可以看作阶级的升级版。

它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差异,比如有高收入人群,也有低收入人群,有高学历人群,也有低学历人群。这些收入、教育、职业等差异都是社会分层的,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前。

社会分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制。

那什么是身份制呢?简单来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投胎的技术。

用家庭出身来定义身份地位,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但这套机制也几乎掐断了个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毕竟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而当再多的努力也换不来任何回报时。整个社会的分层就会趋于固化,形成出身及终身的局面,这对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国家来说,也是危险的。

改革开放后,这种身份分层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分层。

然而,分层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种表现形式。

有趣的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那几年,社会分层的裂缝似乎一度被掩盖,因为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被许多普通人打开了向上流动的大门,比如淘宝店主、短视频创作者等新兴职业迅速崛起。

可是,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社会资源开始重新集中在少数头部玩家手里,那些原本被看似抹平的分层裂缝又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档案制度逐渐松动,人们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成为常态。当以财富划分社会地位的规则逐步成熟时,新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形成。

社会结构

那什么是社会结构呢?

首先社会是人构成的,但如果我们把视角局限在个人身上,看不到社会结构的全貌,只有站在一个更高的宏观视角上去审视,就会发现所谓的社会结构是由两方面构成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指的是个体的身份地位,而水平结构则是个体所处的地域。但无论身份还是地域,其背后的社会资源始终不均等。为了争取更多资源,人们向一线城市流动,形成社会流动的同时,也促成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那么,在这一分配过程中,谁获得了什么?又为何能获得?这里引出了一个关键知识点:地位、准入机制及人们通过什么渠道获得地位。

从古至今,中国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流动可以归结为八种渠道:

血统关系、推荐、选举、考试、文凭、市场竞争和绩效考核

其中,前两种是天注定,剩下的六种都带着浓厚的竞争色彩,而那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在为这种竞争型社会分层体制站台。

而这场以竞争驱动的社会分层改革,才是改革40年来影响人民生活变化的核心中的核心。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改朝换代不稀奇,陈胜、王莽之辈屡见不鲜,百年政权、千年世家才是最早的阶级意识形态。

但我们真正对阶级动手,还是从1950年6月土改法颁布开始的,在农村,通过打掉地主和富农,让贫农和中农有了翻身的机会,几个阶层之间终于能流通起来。而在城市,则是通过三大改造,推行公私合营,建立国有资本,最后54宪法收尾,明确了土地的国有性质,彻底消灭了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

对比来看,农村的阶级打破更为激烈,是通过斗争这种暴力方式完成的,而城市要温柔很多,大多通过兼并和赎买来实现。

实现均等化

那这场打破阶级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为了实现均等化。均等体现在就业、教育和医疗三方面有。尤其是就业率的提升,妇女的就业成为一大亮点,但分粥的人多了,能分到的自然就少了,这也是当时工资普遍较低的原因之一。不过,工资虽少,但可以上班却让很多人看到了平等的希望。

只是这一切的代价也不小,农村基层结构被打破,导致管理难度直线上升,为什么呢?传统的农村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宗族社会,村长既是家族的管理者,也是整个村落的权威代言人。在那个教育资源被高度垄断的年代,农村的治理和乡土文化体系的运转主要依靠那些有文化、有威望的士绅来推动。

然而1949年以后,这一格局被干部制度取代。虽然形式上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却直接导致乡土文化体系的断裂。正因为如此,许多政策在今天的农村难以落地。原因很简单,农村缺少像过去士绅那样能在意识形态上形成领导力的人。

基层干部只是管理者,他们与村民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基础,无法完成从执行到共识的转变。

时至今日,国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那个信任到底该如何建立,一直是困扰高层智库,一道难题。

所以在近几年的十六大会议之后,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资源分配机制,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这项政策确实在短期内减轻了农村的负担。

但从长期来看,资源分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毕竟转型必然带来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比如农村土地纠纷和挑衅事件,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和法制没有完善的前提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才是不正常的。

放眼全球,欧美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冲突,甚至还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美国应对矛盾的方式依然是对外转嫁危机。

而中国的方式则更倾向于内部消化矛盾。这种差异的根源其实在于两种文化逻辑的深层不同。

中国最大优势

和欧美相比,中国最大的优势并不是资源或者人口,而是高效的社会动员能力

疫情初期的口罩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美国惊叹中国一切暂停的执行力,而中国则感叹美国社会对生命的漠视。这背后其实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讲和为贵,强调整体利益。而西方更注重个体本位,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社会矛盾的缓冲机制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习惯于在亲属之间进行经济互助,而在西方,家庭成员之间强调经济独立,亲戚之间。几乎没有经济往来,这就让他们少了一层缓冲矛盾的机制,也让社会问题更容易直接外溢。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人,那么文化中的缓冲机制就像免疫系统,能够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愈。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矛盾和冲突从未停止,但却始终没有引发全国性的社会危机,这正是文化属性下的独特优势。

一言以蔽之,阶级存在,财富就自然向分层的阶级集中,而大部分老百姓只不过是工具罢了,所以工具只要正常运转,也就是工具只要“活着”,当阶级固化,财富就会固化。老百姓就等于没钱的代表。

所以说,取消中间商,就是把老百姓手里仅存的财富资源也没收了,穷就成了必然。

新一轮财富流向

那么,到了2025年,我们的财富会流向何方呢?我们普通人在竞争中还能有机会抓住不?

首先,对个体而言,选择靠近财富源头的行业。这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农业和低端制造业中,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赚钱愈发艰难。

而在新兴服务业,尤其是短视频创作这样的新兴领域,许多过去从事农业的人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通过短视频积累了数百万粉丝,实现了年入百万的目标,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时代红利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捕捉。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业的困境显而易见,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代工成本的提升,使得大量工厂外迁至成本更低的国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彻底没落,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依然前景巨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制造业将更多依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和医疗器械。

这也意味着对于掌握机械设计、自动化编程或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来说,机遇就在眼前。

最后我想说,不是赚钱更难了,而是我们熟悉的赚钱领域发生了变化。

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行业的更新换代,每一个兴衰周期都在淘汰旧的模式,同时孕育新的机会。

对于普通人来说,关键在于适应这种变化,避开夕阳产业,转向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兴领域。只有抓住这些失败的机会,才能在社会转型中实现真正的财富积累。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均等   穷困   中国   阶级   幕后   陷阱   矛盾   结构   财富   社会   国家   财经   经济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