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不过就算有靠山,但自己不知道努力,也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这个湖南人不一样,他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典型代表。
技术员出身的他,一手缔造两家行业巨头。
出身华为的他,却在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打造出市值超1600亿元的汇川技术。
他年过五旬跨界新能源汽车,靠一款“超级电机”绑定小米、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如今又带着联合动力冲刺创业板。
这个湖南岳阳人用三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企业家,永远能在时代的裂缝中找到风口。
1997年,30岁的朱兴明站在深圳华为的办公室里,内心充满忐忑。
当时的他刚从燕山大学毕业不久,在小公司摸爬滚打几年后,终于挤进华为旗下的安圣电气公司。
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朱兴明有机会接触到国际顶尖的电力电子技术,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大企业的运作方式。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2001年,华为遭遇互联网泡沫冲击,为断臂求生,将安圣电气以7.5亿美元卖给美国工业巨头艾默生。
一夜之间,朱兴明从华为员工变成一名外企“打工人”。
在艾默生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朱兴明不仅掌握了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还认识了19位志同道合的同事。
2003年,当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仍被西门子、ABB等外企垄断时,朱兴明果断带着这群从华为出来的同事们,在深圳一间旧厂房里创立了汇川技术。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攻克国产变频器的技术壁垒。
变频器被称为工业设备的“心脏”,能精准控制电机转速,一般应用在电梯、机床等领域。但当时国内市场90%的份额被外企占据,一台进口变频器售价高达数万元。
朱兴明因此嗅到了商机,房地产爆发必然带动电梯需求,国产替代就是我们的机会,于是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坚,将成本压缩到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
短短三年,汇川技术就拿下了国内电梯变频器市场15%的份额,硬生生从外企口中抢下一块肉。
2010年,汇川技术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
但朱兴明却焦虑了,因为只做变频器,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于是他再次力排众议,将公司重心转向伺服系统,这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技术难度更高,但市场潜力巨大。
为了突破技术瓶颈,朱兴明亲自飞往德国拜访退休工程师,用诚意打动对方担任顾问,又砸下数亿元收购多家欧洲企业,整合全球资源。
到2016年,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年出货量就已经突破50万台,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隐形冠军”。
如果说汇川技术是朱兴明的第一次创业,那么联合动力则是他人生中的“二次豪赌”。
2016年,当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刚刚冒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处混沌。
朱兴明再次进行转型,他在汇川技术内部成立联合动力,专攻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和电控系统。
这个决定同样遭到董事会强烈反对,因为当时汇川技术的主业年营收近百亿元,而新能源汽车业务前三年累计亏损超4亿元。
在大家眼里,搞汽车就是烧钱的无底洞,但朱兴明却立下军令状,只要汇川不被ST,汽车业务就必须干到底,他甚至将其他业务交给副手,自己全身心扑在联合动力上。
2021年,朱兴明的联合动力业务出现了转机,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为研发增程式电动车,急需一款高性能电驱系统。
在他找遍全球供应商后,最终找到了朱兴明,双方在常州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动力为理想ONE提供双电控系统和后电桥电控。
在合作第一年,理想汽车卖出9万辆新车,联合动力营收暴涨180%,一举扭亏为盈,甚至李想都感到意外,如果没有朱兴明的电控技术,理想ONE也根本不可能如期量产。
同时更大的机遇接踵而至,2023年底,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高调宣布“自主研发”的V8s超级电机,却被网友扒出技术源自联合动力。
面对质疑,朱兴明也亲自回应:“V6s是联合研发,V8s确实是小米自研。”
这番“澄清”看似为小米解围,其实将联合动力推向台前,此时人们突然发现,小鹏、广汽、吉利甚至保时捷的电控系统,背后都站着这家湖南企业。
借势小米的流量,联合动力彻底出圈,2024年,其电控系统市占率冲上10.2%,仅次于比亚迪,在第三方供应商中稳坐第一。
朱兴明当然深谙“背靠大树”的道理,与小米合作提升品牌声量,绑定理想打通量产链路,再以“技术外溢”吸引传统车企。
这种“新势力+老巨头”的双线战略,让联合动力三年营收翻三倍,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逼近3亿元。
一直在与时间赛跑
2025年1月,联合动力IPO进入问询阶段,估值最高达485亿元,但风光背后,质疑声不断。
有投资者痛批朱兴明“掏空汇川技术”,因为他分拆最赚钱的业务独立上市,母公司股价恐遭重挫。
而更现实的挑战是行业内卷,2024年,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均价已从5160元跌至3806元,车企账期拉长到半年,联合动力应收账款飙升至36亿元。
朱兴明开始在欧洲筹建研发中心,拿下大众、奥迪等14个海外订单,东南亚工厂投产后,海外营收三年暴涨500%,但这些布局需要时间,而资本市场最缺的就是耐心。
从华为离职员工到千亿巨头掌舵人,朱兴明总在“不被看好”的领域押注未来。
朱兴明将未来十五年押注在“新能源汽车之王”的争夺上,而联合动力的上市,或许只是这场马拉松的第一个补给站。
朱兴明不但有超前眼光和思维,更有不断挑战的勇气,因为没有一个行业能永远稳坐第一把交椅。
朱兴明知道,只有不断学习研发新的技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这个湖南大佬闷声发大财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信息来源:
公众号 华商韬略:《被华为卖掉后,他干出一个“小华为”》
公众号 机器之心:《从奴隶到将军:工控「小华为」的三场战事》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