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无人敢对,6岁神童却张口就来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御前文武百官,竟被一道上联难住了。

皇帝亲自出题,字字气势如虹:“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既藏巧思,又蕴威严。

满朝无人敢贸然应对,生怕一言不慎,贻笑大廷。

但就在众人尴尬沉默时,一个年仅六岁的孩童,竟大大方方上前,张口便对,出口成章!这到底是怎样的奇才?他又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下,一举震动龙颜?

天赋异禀,童年趣事多

诞生在江苏沭阳一个普通的家庭,彭印山这个名字也许你我都不曾听说。

可在明朝永乐年间,他却是赫赫有名的神童。

这个神奇的孩子,打从记事起就喜欢钻研书籍。

据说他两三岁时,就能一口气倒背如流《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大部头。

真是不可思议!寻常人家的孩子在这个年纪,顶多认得几个简单的字。

可彭印山却已经能领会这些蕴藏着传统智慧的经典著作了。

到了四五岁,彭印山的才华更是如花绽放。

他竟然能对出一些工整的诗句了!要知道,诗词歌赋可是文人墨客的看家本领,岂是普通孩童能轻易驾驭的?可偏偏这个小不点却有此等惊人天赋。

男女老少谁见了都要夸一声"不简单"! 彭家原本也是个寻常人家,爹当个小官,日子过得去。

可儿子天分这么高,做父亲的自然不愿埋没。

于是彭印山童年就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度过。

每天跟着爹读书识字,学习诗词歌赋,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何等的荣幸!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寻常孩子哪有这样的机会接受系统教育?周围邻里乡亲很快就知道了这个不得了的神童,纷纷上门讨教。

从此,"神童彭印山"的大名就传遍了江南大地。

诗词歌赋,人人艳羡的才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可谓是文人墨客的标配技能。

能够信口吟诗作赋,对对联如数家珍,这样的才子简直令人仰慕。

毕竟诗词创作不仅需要丰厚的学识,还得有过人的悟性和天分。

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毕竟是凤毛麟角。

可彭印山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妙人。

他从小跟着父亲在江南游学,接受最好的熏陶。

加之天资聪颖,很快就有了"神童"的美誉。

人们知道他能对对联,没事常考考他。

大人们正儿八经地给他出上联,看他还能对出什么精妙的下联来。

可彭印山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

七言八句,惊才风逸,信手拈来。

这样的表现怎能不让人惊叹?久而久之,他在江南一带的名声可就大了。

许多达官贵人慕名而来,就为一睹这位神童的风采。

彭印山的诗词功底,放在当时的成年人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有人曾考校过他幼时所作诗文,发现其中不乏惊艳之笔。

语言精炼,韵味悠长,寓意深刻,实在不像出自稚龄孩童之手。

可见彭印山的确是罕见的诗词奇才。

不过他的才华可不仅仅局限于此。

据说他还能随意挥毫,书法刚劲有力,不失为一个书法天才。

一个孩子,文韬武略样样精通,这样的全面发展实在罕见。

也难怪当时无数文人墨客对他赞不绝口,视他为众望所归的文坛新秀。

与亲觐天子,皇帝亦赞不绝口

盛世明朝,文治武功并举。

当时的皇帝朱棣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明君。

他励精图治,广招天下人才,希望能延续太祖皇帝的基业。

这位英明的君主,自然也听说了彭印山的大名。

一个六岁孩童,竟然才华横溢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啊!朱棣心里清楚,国家的未来在于年轻一代。

要让大明基业长青,就必须广纳天下俊杰,让有才之士尽展其能。

于是,朱棣下旨召彭印山觐见。

那一天,金銮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

朱棣兴致盎然,亲自给大家出了一道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这道上联意喻盛世太平,国泰民安,可谓巧妙。

可让朱棣没想到的是,群臣们竟然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应答。

要知道,这可都是朝廷命官,学识渊博,怎么会对付不了一个上联?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际,年仅6岁的彭印山突然出列,拱手施礼道:"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这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象征着君臣同心,祝愿当今圣上永享太平盛世。

朱棣闻言大喜,连连拍手称赞。

从此,他对这个奇特的孩子另眼相看。

觐见归来,彭印山在朝野上下一时间名声大噪。

能被圣上赏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享有的殊荣啊。

彭家上下自是欢欣鼓舞。

从此,朱棣对彭印山也是关怀备至。

他亲自安排太傅来教导这个小天才,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以说,彭印山就此踏上了人生巅峰。

他青云直上,俨然已是大明朝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

有人甚至断言,若彭印山此后按部就班发展,将来必成辅佐天子、匡扶社稷的大臣。

这样的盛誉,着实令彭印山的仕途亮如满天星斗。

一代神童,文才无双又夭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彭印山已经14岁了。

他在皇帝的悉心栽培下茁壮成长,学识见长,文采日盛。

大明王朝仿佛又迎来了一位文曲星下凡。

其父更是因子荣升,亦步亦趋跟随天子左右。

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令无数人艳羡。

然而,天妒英才。

就在大家都以为彭印山前程坦荡时,不幸却悄然而至。

14岁那年,彭印山竟然突染重疾,最终郁郁而终。

消息传到京城,朱棣悲不自胜,痛失股肱之臣。

他亲自下旨,为彭印山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这位让人们艳羡不已的神童就此陨落,留下满腹经纶无处施展。

彭印山的英年早逝,不能不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损失。

试想他若健康长寿,将为国家做出多少贡献?然而天不遂人愿。

正当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熠熠生辉时,却骤然陨落。

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也许上苍总是嫉妒人世间的奇才吧。

否则何以在他们最风华正茂时,便要残忍地将他们带走? 彭印山虽然离世,但他超凡脱俗的才华和令人称道的品行,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心中。

后世之人每每提起,无不唏嘘不已。

他们用诗词歌赋来怀念这位不世出的神童,用传奇故事来演绎他短暂却灿烂的一生。

这个江南少年,就这样长眠于历史深处,但他的名字却被一遍遍温习、传颂。

或许这就是才华的魔力吧。

哪怕身殒,也能让人永世不忘。

细数明朝,奇才辈出惜难成

纵观明朝历史,彭印山这样的神童奇才还真是不少。

这个多事之秋,涌现了众多令人瞩目的传奇人物。

他们或率性而为,或胸怀大志,都曾在历史的星空中划过一道亮丽的轨迹。

比如号称"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徐祯卿,个个都是文采斐然的翘楚。

再如心怀天下的海瑞,铁面无私的于谦,都以其卓越的政绩和耿直的品格,赢得了后世的称颂。

还有思想家王阳明、李贽,艺术大师沈周、董其昌……这些耀眼的名字,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

然而,天才总是易夭折的。

就像彭印山一样,明朝还有许多奇才,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

"二十一史"之首的朱载垕,26岁便撒手人寰;诗坛"前七子"之一的李攀龙,仅活了36年;"江左五大才子"之首的康海,英年早逝,只有34岁。

这些本该在历史长河中继续闪耀的明珠,却因种种原因,半途陨落,不能不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此外,明朝还有一些遭遇坎坷、郁郁不得志的奇才。

如李贽,他满腔抱负,却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谪到偏远山城,最终客死他乡。

再如杨涟,这位学贯中西的科学家,竟因"崇洋媚外"的罪名被判死刑。

种种悲剧,不胜枚举。

都说"大器晚成",可惜历史往往不给天才们太多成长的机会。

少年得志的固然有之,但大多郁郁而终。

或许这就是"盛世隐忧"的一个缩影吧。

借古喻今,莫负韶华勤学习

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气质,孕育着不同的人才。

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及彭印山那般妙龄惊才绝艳,但同样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就是引擎。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以彭印山为榜样,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哪怕没有惊采绝艳的天赋,但只要坚持不懈地汲取知识,总有一天也能在自己的领域一展风采。

彭印山的人生,是璀璨夺目却又短暂易逝的流星。

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

勤学好问、孜孜以求的态度,忠君爱国、胸怀天下的情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愿新时代的年轻人,能以彭印山为镜,奋发图强,不负韶华。

即使没有过人的天资,也要用不懈的努力,去成就无愧于时代的自己。

结语

少年得志非尽善,青云直上更需谦恭惕励。

愿你我秉持一颗谦逊之心,脚踏实地地追求梦想。

莫负韶华,让生命绽放最绚丽的色彩!无论前路坦荡还是荆棘满途,都要以彭印山般的执着和无畏,去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大明   上联   神童   皇帝   明朝   江南   诗词歌赋   奇才   孩童   明月   孩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