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财长刚走就翻脸?想要稀土还敢提苛刻条件,中方绝不会惯着


这就叫典型的“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前脚刚从北京拿到了中方关于稀土和关键原材料供应的承诺,后脚就在台海、俄乌和产能问题上对中国发难。

他似乎忘了,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此刻正躺在手术台上等着中国的“血液”来救命。

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磁铁,没有中国的广阔市场,德国经济的冬天将无比漫长。

德国政府这种试图用政治讹诈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不仅不仅显得幼稚可笑,更是在拿本国企业的生存开玩笑。

当大众和宝马都在用脚投票拥抱中国时,柏林的政客们却还在做着“一边遏制中国,一边依靠中国”的白日梦。

离了中国,德国制造玩不转

在刚刚结束的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尽管达成了27项共识,但德方代表克林拜尔在离华后迅速变脸,提出了限制中国产能、介入台海等无理要求。

这一态度的转变,发生在美国对华科技战升级、日本在东海挑衅的背景下。

然而,德国经济的现实却无比骨感:连续三年的经济收缩,加上对华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极度依赖,使得德国在对华博弈中根本没有硬气的资本。

数据显示,中国不仅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其化工、汽车、电子产业不可或缺的供应链源头。

德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是“德国制造”。

但现在的“德国制造”,早已不是一个封闭的孤岛,而是深深嵌入在全球化、特别是中国供应链中的一环。

克林拜尔在谈论“中国资源过剩”时,显然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德国工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90%以上,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机需要的钕铁硼磁材,几乎只能从中国进口。

如果中国真的像美国那样搞“断供”,德国的汽车流水线马上就会变成废铁堆。

中方在对话中承诺保障供应链稳定,这是大国的气度,是希望大家一起发财。

但德国却把这种善意当成了软弱,以为拿到了承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政治上挑衅。

这种想法极其危险。

要知道,稀土供应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方手里。

我们愿意卖,是因为我们讲规则、重信誉;但如果德国在台海等核心利益问题上触碰红线,把中国当成战略对手来打压,那么商业逻辑就要服从于国家安全逻辑。

到时候,别说稀土了,就连基础的化工原料、电子零部件,德国都可能面临断供风险。

德国政府现在的做法,是在拿本国企业的命去纳美国的“投名状”,他们跟着美国喊“产能过剩”,却不敢承认正是中国物美价廉的中间品降低了德国的生产成本,他们跟着日本喊“台海稳定”,却忘了台海一旦生乱,德国在远东的贸易航线将彻底瘫痪。

这种缺乏战略自主的盲从,正在把德国推向深渊。

企业向左政府向右:德国的自我撕裂

德国现在呈现出一种极度分裂的状态:政府在搞意识形态对抗,企业在搞务实合作。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在德国政府大喊“去风险”、“降低依赖”的背景下,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却创下了历史新高。

去年一年,德国对华投资就超过了100亿欧元,其中大众、宝马、巴斯夫是绝对的主力。

为什么?因为资本是最聪明的。

德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上已经落后了,他们必须依靠中国的技术、中国的电池供应链、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来补课,如果不拥抱中国,德国汽车工业就会像诺基亚一样被时代淘汰。

大众汽车即使被德国政府拒绝了投资担保,依然义无反顾地在中国建厂,这就是最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鼓吹脱钩的政客脸上。

德国政府试图通过取消担保政策来阻挠企业出海,这简直是自废武功。

为了配合美国的地缘战略,不惜牺牲本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种操作让人看不懂。

克林拜尔提的那“三件事”,每一件都是在给中德合作设置障碍。

如果德国真的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中国必将对等反制,德国车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压缩;如果德国在台海问题上继续玩火,中德政治关系将面临冻结。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欢迎德国企业,但也绝不惯着德国政客。

路在何方?其实很清楚。

与其搞对抗,不如顺应大势,德国应该像它的企业那样,务实地看待中国崛起,利用中国的技术和市场来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

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依赖不是坏事,相互依赖才是和平的保障。如果德国非要舍近求远,跟着美国一条道走到黑,那么最终买单的,只能是德国的工人和纳税人。#MCN双量进阶计划#



消息来源:日本话音刚落,一国又介入台海,专机已经离华,要逼中国做3件事

(中华网)

德国财长最新涉华表态 (环球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财经   财长   德国   稀土   中方   条件   中国   台海   美国   企业   政府   政客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