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这两年,总觉得家里哪哪都安生不下来。八点半刚一进卧室,他就不停地翻来覆去,“明明十点还不到,肚子也没早点,怎么睡不着?”
身边的老友一个劲“劝”:老年人身体弱,越早睡越健康,十点不上床,第二天准没精神。
听得多了,王大爷也着急,强撑着按点躺下。可结果呢?夜里一两点他又醒过来,困意全无,接着就是“孤灯夜坐”到天亮。

熟悉吗?其实像王大爷这样的困扰,在我们的身边太常见了。网上到处都在宣传“晚上十点必须睡”才养生,很多60岁以上的朋友把这个当成了“金科玉律”。可真相真的如此吗?
如果你也总是为十点睡不着、半夜易醒、白天昏昏沉沉犯愁,那今天的内容你一定不能错过。
医生郑重提醒:六十岁后,睡觉是否健康,根本不在于“你几点睡”,而在于你能不能做到下面这4点——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都忽视了。
不少老年人误以为“十点睡觉就是养生刚需”,其实并非人人受益。首先,《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有超过六成60岁以上的人,实际入睡时间晚于十点,而且入睡时间波动非常大。
老年人的褪黑素分泌减少,大脑和身体节律变化,往往更“迟钝”。强迫自己十点入睡,反倒可能失眠、焦虑,甚至导致血压波动和夜间心率异常(数据显示相关风险提高了8-15%)。

再者,老年人对“睡整觉”有执念,认为一觉到天亮才是真的健康。可《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已明确,夜间醒1-2次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身体修复、排尿、调节并不会因此被打乱。真正该警惕的,是长期睡眠质量差、白天萎靡、注意力下降。
最关键的是,睡得太早、睡得太多未必带来好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60岁人群建议每日睡眠以6-7小时为宜,一味追求早睡长睡,可能造成血液循环减慢、晨起头晕,意外摔倒的比例显著上升(相关人群风险高达17%)。
顺应生物钟,固定作息比“掐点”更重要
强求晚上十点前一定要睡觉,很可能越急越睡不着。最健康的做法,是等待自然的困意来临再休息,且每天起床、入睡尽量固定时间。
这种“顺应自己生物钟”的方法,有助于调节褪黑素分泌,入睡更快、睡眠更稳。医学数据显示,作息规律的老年人入睡所需平均时间缩短近20%,夜间清醒次数降低1-2次。

睡前不大补、不喝酒,晚锻炼要适度
很多老年人习惯晚上补一碗宵夜或喝小酒助眠,然而这样做,反而刺激神经、扰乱入睡。《国家卫健委健康提示》建议,晚餐避免过饱,睡前两小时不饮酒、不喝浓茶、不剧烈运动。
尤其是睡前剧烈锻炼,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越运动越难睡”,不妨把锻炼时间安排在傍晚或下午。

卧室环境要安静,温度适宜,灯光昏暗
睡眠质量不仅靠作息,还离不开良好的睡眠环境。建议卧室保持18-22℃,关掉电视、手机,窗帘拉严,营造昏暗安静的氛围。
《中国健康素养》明确指出,合适的睡眠环境能够显著减少夜间清醒(数据表明夜醒次数平均减少0.8次)。如果起夜多也别怕,小夜灯放好,防止意外摔倒。

白天适度活动,午睡别贪长
白天缺乏运动、午休时间过长,都会影响晚上的入睡和深度睡眠。建议白天适当活动,增加晒太阳、散步、慢养体力;午睡不超过30分钟,每天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夜间的深睡时长。
研究显示,适度活动的老人夜间深度睡眠占比提升了9.5%,助于记忆力和免疫力维护。
很多人以为“晚上十点睡觉是长寿法则”,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式养生”。真正的健康睡眠,不是机械地模仿别人,而是尊重身体信号,保持规律与舒适。别被“几点一定得睡”的说法绑架,反而失去了健康的主导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2年版)》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2年第30卷第5期
中华医学会《老年人睡眠障碍诊治专家共识》
《健康时报》老年专题栏目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科普讲座:高龄人群如何科学作息》
《中国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3)》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