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下旬,即宋庆龄辞世前2月,她被确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确诊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的严重程度,工作人员始终瞒着她。
但如宋庆龄这样睿智的人物,他人不说,她自己也会知晓一切。她早已从周围人的反应中推测出自己“时日无多”的事实。
宋庆龄没有直接说自己知晓了一切,她乃是用玩笑的方式提醒周围人:我对自己的死,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次,她对身边工作人员:“人们大概觉得我快完了,所以不断地要我题字等等,有的要拍电影,有的要做雕像。”
还有一次,她在信里半开玩笑地对朋友说:“因事忙耽误了。我想说不定我们下次见面要到外层空间去了。”
宋庆龄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也与她最亲爱的保姆李燕娥的病故有关。李燕娥与她相伴了53年,她16岁就来照顾宋庆龄了,那时,孙中山还在世。
宋庆龄对李燕娥不仅有私人情分,还有革命战友的情谊。李燕娥一生以宋庆龄的好恶是非,为自己的好恶是非,以宋庆龄的敌友,为自己的敌友。李燕娥因为癌症于一月前辞世,她的辞世,让宋庆龄心情极其悲痛,病情也跟着变坏。

宋庆龄与李燕娥
进入3月后,来看望宋庆龄的人越来越多,每次,面对来看望自己的故旧,她总要撑着病体和他们说几句。邓颖超是她最喜欢的人之一,邓颖超来看她时,她注意到:邓称呼自己为“副委员长”。宋庆龄一直觉得自己是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同志,所以,她在邓来看望自己时,纠正她说:“不要再称呼我为‘副委员长’,好吗?”
邓颖超立马明白了,她温柔地看着病床上的宋庆龄说:“好,那称呼你为庆龄同志,好吗?”
宋庆龄听了高兴极了,连连点头。
宋庆龄一直想入党,她坚持认为:共产党是真正继承了孙中山遗志的政党,是他们将革命进行到底了。基于这种认可,也基于她对共产党的向往,她曾三次申请入党。第一次是1950年3月,第二次是1952年10月,第三次是1957年4月。可因为中央认为她留在党外,比留在党内更好工作,所以一直未同意她的申请。
宋庆龄虽能理解,但心里终究还是有些遗憾。

晚年宋庆龄
如今,邓颖超能叫自己“同志”,她当然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等,都认同她的“实际党员”身份。
“同志”是宋庆龄一生最珍视的称呼,她称呼李燕娥为“同志”,亦是对李燕娥的最大的珍视的体现。
一个多月后的5月12日,即他去世前两星期。此时,她的病情比之前更重了,可当日,她坚持让人搀扶着走到写字台前坐下,她想为自己的老战友、救国会“七君子”之一邹韬奋题写书名《韬奋手迹》。
而在这之前4天,她还撑着病体出席了一次公开活动,即加拿大温哥华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她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

宋庆龄授赠博士学位
宋庆龄本可以在家中接受授赠仪式,可她认为:这样不能体现出对贵客的尊重。要知道,这是这所大学第一次在校园以外的地方授赠学位。他们如此看重自己,自己怎可有任何不尊重之处?
于是,当日,她坐在轮椅上,以饱满的精神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她的讲话是她精心准备的,讲话中,她先是表达对远道而来的贵客的欢迎,接着回顾了加拿大人民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援助谈到目前两国的新的友好关系。
宋庆龄在讲话时,周围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捏了一大把冷汗,他们生怕她突然因为撑不住而倒下。好在,她终用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完成了讲话,并在掌声中离场。
宋庆龄对于自己的责任,总是极其上心,这是受丈夫孙中山的影响?不,是她骨子里性格决定的。
这次讲话后,宋庆龄似乎是用光了所有的精气神,一回到自己的住所,她就躺下了。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荨麻疹、冠心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始终折磨着她,她在老、病的双重折磨下,终于投降。
在病情尚可控制时,宋庆龄还坚持每晚上弹琴自娱,她非常喜欢弹琴,弹琴让她想起小时候在上海和父母、兄弟姐妹们一起的生活,她保留着很多旧乐谱。每次弹起这些旧曲目,她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幼年她弹琴,父亲唱赞美诗和美国南方小曲为她伴奏的画面。

还有一些曲子会让她想起丈夫孙中山,她在青年时代曾为孙中山演奏,每次,他都听得如痴如醉。可惜,那样的日子终究一去不复返。
宋庆龄晚年最大的宝贝当然不是钢琴,而是角落里靠墙放着的一台打字机,那是她真正的武器。60多年来,她一直靠它革命,靠她和外部世界沟通。

宋庆龄北京寓所的钢琴
宋庆龄的打字机永远不会落灰,因为她极其珍视这个革命武器,总是勤擦拭。
宋庆龄死前一直不肯让任何人住在她的屋里,即便她因为体重增加而导致双腿无力,摔倒受伤了好几次。这个习惯背后,有她不想麻烦别人的考虑,她和孙中山一样倡导“人人平等”,无法接受任何人为自己整夜值守。同时,她不肯让任何人住进自己屋子,也因为她太喜欢独立有关,她想要独立的空间。
每晚,宋庆龄进入自己的屋子后,时间就完全属于她一个人了,她可以沉思,可以看书,也可以翻开抽屉去看那些她与宋家人、与孙中山的老照片,甚至可以看着旧物说说话。这些,都能让她的灵魂平静下来。
宋庆龄不常和人提及孙中山,更未曾向任何人吐露过自己对孙中山的思念。但夜深人静时,那独属于她自己的时间里,她定然无数次想起他。
在宋庆龄的眼里,孙中山比她的命更重要。也是因此,陈炯明叛变时,她甚至为了掩护孙中山突围,不惜把自己和腹中孩子的性命抛之脑后。正是这次掩护任务,让她失去了腹中的孩子,让她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庆龄心甘情愿掩护孙中山,孙中山不肯时,她还这样劝丈夫道:“中国可以没有我,但是不能没有你孙中山。”孙中山是在听到这句话后,才为了大局离开了。
宋庆龄实际一直在用她的方式爱着孙中山,孙中山爱鸽子,他们在一起时曾一起养过鸽子,只不过,那时他们养的鸽子都是用来传递情报。因为怀念孙中山,宋庆龄一直保留着养鸽子的习惯。革命时期,即便经常住在不同的地方,每到一处,她也会设法养鸽子。文革时期,她养的大批鸽子差点“被处理掉”,好在,最终这一百多只鸽子被保住了性命。

宋庆龄在北京寓所喂她的鸽子
宋庆龄最后的日子里,能经常在病床上听到鸽子的叫声,那是最令她赏心悦目的声音。或许,听着这些声音时,她还能回忆起当年和孙中山一起养鸽子的情景。
5月14日晚,即宋庆龄去世前半月,她的病情严重恶化。她突发寒战高热,且伴有严重心力衰竭。在一轮全力抢救后,宋庆龄暂时脱险,但她的生命已完全进入倒计时。
弥留之际的宋庆龄昏迷的时间越来越长,只偶尔出现短时清醒。
5月15日,她清醒过来时,邓颖超为她带来了消息:她已被批准入党。宋庆龄得知消息后,用尽全身力气答了一个“好”字。
就在当天下午,廖仲恺之子、宋庆龄侄子廖承志和宋任穷给她带来了另一个消息: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建议人大常委会授予她“国家名誉主席”荣誉称号。宋庆龄此时情况好了一些,她说:“谢谢同志们。”
5月20日,宋庆龄似出现了回光返照,廖承志前往探望时,她用英语说了很多话。正是在这次谈话中,她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将骨灰葬在上海,将骨灰和李姐安葬在一个墓地内。

廖承志夫妇探望病踏上的宋庆龄
宋庆龄如此想念孙中山,为何不与孙中山合葬于中山陵呢?对此,廖承志的说法是:“她一生独立,不想依附任何人。”廖承志还说:
“共产党员宋庆龄同志的脑中,永远不曾有过‘特殊’两个字。她一生地位崇高,但她从未想过身后做什么特殊安排。台湾有些人说,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过这些。中山陵的建造构思,她不曾参与过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现在为此而花费国家、人民的钱财。”
5月29日晚8点18分,宋庆龄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走时,脸上表情甚为安详,脸上还挂着笑意。
廖承志在回忆宋庆龄的一生时,曾这样总结她的一生:
“从她一生革命的长河中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她一生是革命家,是斗士,以共产党员自许,而最后获得党证,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誉主席。”

宋庆龄在做报告
宋庆龄死后,葬礼非常隆重。她的遗体还被移灵到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长达三天的吊唁、瞻仰。她的遗体被安放在水晶棺中,上面覆盖着镰刀斧头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三天时间里,有12万人前来吊唁。
吊唁人群里,除了人民、儿童、还有北京的一百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她的外国友人。治丧委员会向宋庆龄海外亲属发了邀请,欢迎他们前来参加丧礼。但因为政治的缘故,最终没有宋家人出席。宋美龄作为宋家唯一在世的兄弟姐妹代表,也因为她的政治,而以“骨肉虽亲,大道为重”为由拒绝了葬礼邀请。
这样的结果,大概是宋庆龄生前就能预想到的。
6月3日,宋庆龄的遗体被火化,第二天,其骨灰被用专机送往上海,安葬在了宋氏墓园。

宋庆龄安息时,人民正在沸腾、欢乐的新生活里,大概也是因此,她走时,脸上挂着笑容……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