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一篇来自美国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在全球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文中直言不讳地提出:“中国必须在美国划定的框架内发展,不能跨越红线,不能技术自主,不能话语独立,”这句话一出,国际舆论场瞬间炸开了锅。
不少网友质疑,美国这是在做裁判还是在当霸主?又是谁给了美国这样的权力?《华尔街日报》那篇“中国必须按美国规矩发展”的报道,被推上推特、脸书等平台后,直接在这些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短短几个小时,全球网友的评论区瞬间被各种吐槽刷屏。
美国商务部开始频繁动用“实体清单”这一工具,中兴、华为、字节跳动等一批中国科技企业接连成为目标,此举的目的非常明确:切断芯片、关键设备和软件的供应,让这些企业陷入生存困境。
华为所承受的压力尤为巨大,其领先的5G项目在西方盟友圈中遭遇了系统性的围堵,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华为将就此沉寂时,它却在几年后凭借自主研发的芯片强势回归,不仅5G项目得以延续,还在多项核心专利上实现了对西方巨头的超越,这一幕,无疑让大洋彼岸的焦虑感愈发强烈。
2021年政府更迭后,华盛顿的对华政策非但没有放松,反而变得更加系统化,拜登政府抛出了“印太战略”,并精心打造了“小院高墙”策略,其核心就是拉拢盟友,共同构建一个围堵中国的“圈子”。
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被迅速纳入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欧洲国家也被反复要求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这种围堵同样延伸到了舆论和信息空间,美国政府公开宣称中国在“操控全球信息”,并声称要投入数十亿美元来反击所谓的“中国影响力”。
到了2023年,一笔高达16亿美元的预算被专门用于散布反华言论,美国国际媒体署的一位高官甚至毫不避讳地表示,只要投入三亿美元,就能“搞臭中国”。
为了让这套说辞听起来更合理,美国将这种行为定义为国家机器在操控舆论,2020年,美国国务院将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多家中国媒体直接列为“外国使团”,这意味着对它们进行直接管理。
理由很冠冕堂皇:担心中国影响美国舆论,随后在同年10月,又有6家中国地方媒体被拉入这个名单,并限制员工人数,这无异于变相驱逐记者。
讽刺的是,美国指责别人“操纵媒体”的同时,自己却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巨额纳税人的资金进行宣传,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机构常年播放着反华内容。
美国推行的“清洁网络”计划,更是打着审查媒体的旗号,变相地将中国科技企业排除在外,TikTok和微信也被轻易地贴上了“国家安全”的标签。
真实的原因或许并非如此复杂,这些平台在全球用户中巨大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威胁到美国长期以来的舆论主导权,冷战结束后,美国习惯了扮演全球主导者的角色,要求所有国家都遵循它制定的规则。
2017年,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拜登政府则延续了这一定位,认为中国的理念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在“重塑全球信息环境”。
今年,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熟悉的关税战再度升温,他试图用旧招数迫使中国“低头”,甚至威胁其他国家,以利益交换的方式逼迫它们限制对华出口。
美国国际开发署也在今年的预算中,明确将“竞赢中国”列为核心目标,为此拨付了65亿美元,然而,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可以任由其发号施令的时代了。
面对2018年以来的层层加码,中国并没有选择退缩,尽管贸易战不断升级,中国的出口依然保持着稳健的态势,全球供应链的事实证明,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份额高达35%,并且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
在外交上,中国也没有选择以牙还牙的对抗策略,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回应,直指美国的冷战思维,中国坚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依靠自身的发展成绩和国际合作成果来赢得尊重,这种务实的态度,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已经覆盖了150多个合作国家,非洲、拉美、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之所以选择与中国合作,是因为它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机会,中国的对外援助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与美国动辄将援助与政治挂钩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4年,一项由美国推动的反华提案在联合国最终未能通过,许多发展中国家一边倒地支持中国。
这清晰地说明,国际社会对谁是真正的合作伙伴,谁又是霸权政治的操弄者,看得越来越清楚,就连欧洲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德国总理就曾公开表示,“我们需要中国市场”,这反映出欧洲对美国围堵政策的普遍质疑。
美国的打压,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中国创新的“加速器”,面对芯片封锁,中国加大了对核心技术的投资,到了2024年,中国的芯片出口额已经突破了一万亿元,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在国家支持下,埋头攻克核心技术的艰辛努力,中兴等企业的发展也逐渐转好。
今年,中国的反制力量也在逐步增强,商务部将15家美国实体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限制它们获取中国的战略物资,这清晰地表明,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角色。
中国商务部还对美国芯片的低价倾销行为启动了调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是在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公平的贸易环境。
这一切行动的背后,是中国清晰的战略定力,通过提出“双循环战略”,中国强化了内部经济循环,稳定了国内市场,从而有效抵御了外部冲击,同时,中国也在加快全球布局,对外援助、免签政策和投资合作日益增多,用行动证明,中国走出自己圈子的步伐从未停止。
这种模式之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务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不指手画脚,中国并不想挑战或取代任何国家,也从不相信“零和博弈”,正如王毅在今年的两会记者会上所说,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共赢,而非零和游戏,中国的发展不靠殖民或战争,而是依靠双赢合作。
回过头来看,美国试图构建的那个“隐形之笼”,似乎并没有真正困住中国,朋友反而越来越多,发展的道路也越走越宽,这个世界早已不是冷战时期那种“你输我赢”的局面了,合作共赢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甚至在美国国内,反思的声音也开始出现,今年的一项皮尤民调显示,高达54%的美国人认为对华强硬政策损害了本国的经济利益,更有62%的人支持与中国合作而非对抗,这表明,普通的美国民众也并不想被拖入那个“全球领导”的老剧本里。
美国的领导人或许真的应该放下那些过时的霸权逻辑了,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被硬生生地塞进某个“框架”里,更不需要谁的“许可”,中国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开放、共赢的道路,并且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于世界而言,需要的是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试图掌控一切的霸主。
参考资料:
环球网:2024-03-04:美国驻华大使称美方“不想生活在中国人占主导的世界”,外交部回应
观察者网:2023-03-02:美国驻华大使声称“中国知道美国是亚太领导者”,网民对此言论开启“嘲讽模式”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