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0亿立方米水绝不能再流失!中国超级工程:"喂饱"西北重获新生

前言

7月,每年有5700亿立方米水从西南白白流走,这个数字差不多能顶全国14亿人用上一年水。

成都平原人均水资源600立方米,一山之隔的大渡河年径流277亿立方米白白入海,这种极致的反差让人既心疼又困惑。

为何会出现如此错配?怎么解决这种失衡?

编辑:CY

白白流走5700亿

每年有5700多亿立方米水,就这么眼睁睁地从我们西南边境流出去了,你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吗?这几乎等于我们全国14亿人辛辛苦苦用上一整年的水量!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的南水北调工程,把水从南方调到北方,可这流出去的水,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不眠不休地跑上70年才能调完。

一边是北方喊渴,黄河都快断流了,另一边却是巨量的水白白送给了别人,这水到底去哪儿了?我们难道就只能看着它流走,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盘关乎国家未来的大棋,这事儿得从咱们国家的水资源地图说起,中国的家底,水不是不够多,而是放错了地方,老天爷太偏心,把绝大部分雨水都洒在了南方。

搞得南方动不动就发愁怎么防洪,而广袤的北方,特别是大西北,却是常年"干渴难耐,土地龟裂"。

为了平衡这个局面,我们才有了南水北调这样的大手笔,可即便如此,调过去的水对于偌大的北方来说,还是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

那流出去的5700多亿立方米水呢?它们顺着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这些大河,一路向南,浩浩荡荡地流出了国门。

成了下游那些国家的"母亲河",这些水滋养了谁?泰国、越南、孟加拉国、缅甸的大片农田。

可问题是,这些地方本身就是热带季风气候,雨水丰沛、河网密布,咱们这流过去的水,对他们来说顶多算是"锦上添花"。

远谈不上"雪中送炭",而我们自己的北方呢?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自己都常年缺水,有专家算过一笔账,说到2030年,黄河流域的缺水量可能高达110亿立方米,一边是自家人渴得不行。

一边是把"救命水"白白送人,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亏,那么面对这么大的一个窟窿,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只能干瞪眼吗?当然不是!

中国"地下长城"

就在7月19日,一个足以撼动世界工程界的事件发生了,在西藏林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亲自出席了一个开工仪式。

随着他宣布工程正式开工,一项被誉为"世纪工程"的项目拉开了序幕,这就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

这工程有多牛?先看一组数字,总投资大约1.2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这笔钱足以再造好几个三峡工程了。

它要干什么?简单说,就是在雅鲁藏布江水流最湍急、落差最大的"大拐弯"那地方,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办法。

一口气建5座梯级电站,这事儿要是干成了,预计每年能发近3000亿度的电,足够3亿人舒舒服服地用上一年。

这不仅是为国家"双碳"战略添砖加瓦,更是实打实的绿色能源,但你要是觉得,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就是为了建个"超级充电宝"。

那格局就小了,这事儿真正的身份,其实是一个"探路先锋",是为一项更宏伟、更惊人的计划在摸石头、探路子。

更是这盘大棋的关键落子,为啥这么说?你得看这工程建在哪儿,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空气稀薄就不说了,地质条件更是复杂得像本地下迷宫,这里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板块还在不停地挤压碰撞。

冰川、冻土、高山峡谷,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世界级的工程难题,要在这种地方开凿深埋的引水隧洞,还要穿越活跃的地震带,同时不能破坏脆弱的高原生态,这难度系数,简直是地狱级别的。

所以你看,这个水电工程,它每攻克一个技术难关,比如怎么在地震带上打洞,怎么在冻土里施工,怎么保护珍稀的鱼类洄游,都是在为未来积累独一无二的宝贵经验和技术,这就像是在上战场前。

先派一支最精锐的特种部队去摸清敌人的底细,把所有的雷都趟一遍,这支"特种部队"积累下来的"作战手册"。

将是未来我们实施更大规模调水工程的"技术奠基石",没有它,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开工前钻了几万米岩芯,测得清清楚楚,国产大直径掘进机上阵,钻爆法加TBM一起干。

通风供氧系统全配齐,几千号人轮班上,氧舱都备好了,生态也没落下,设生态流量,下泄基流保鱼类。

监测水温变化,避开保护区,植被该恢复的恢复,外交部早说过,这纯发电项目,不减下游水量,还能帮防洪,印度那边有点声音,中方反复解释,数据都共享,这工程不光发这么多绿电。

还等于在高原最难的地方练兵,几百公里深埋隧洞怎么挖,高地应力怎么扛,岩爆怎么防,这些经验攒下来,太宝贵了,西北调水最怕的就是穿山隧洞,雅鲁藏布江这儿条件比西线还恶劣。

干成了,西线还有啥过不去的坎?

1.2万亿工程开工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把西南多出来的水电资源,变成西北发展的底气,5700亿立方米不能全拦,但能用上的越来越多,雅鲁藏布江工程是第一步,西线调水接着来,国家水网越织越密。

南水北调再加西线,全国水资源终于能主动调配了,西北重生不是空话,水来了,地就活了,人留得住,产业跟得上,荒漠变良田,城市带连起来,咱们这代人赶上了,看得见这天大的变化。

说到这儿,那个更宏伟的计划也该浮出水面了,这个计划,就是很多人听说过但又觉得遥不可及的"西线调水工程"。

特别是其中最大胆的"大西线"方案,这个构想的核心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要把我们前面提到的。

那些白白流出国的西南跨境河流,在它们"出国"之前,拦下一小部分,然后想办法把这些水引到咱们国家水网的"大动脉"里去。

这个"大动脉"是谁?就是长江,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和开发,今天的长江,早已不是一条桀骜不驯的野马,从防洪、发电到航运、供水,它已经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年径流量高达9600亿立方米。

水量充沛且稳定,更重要的是,它横贯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中枢网络",有能力将来自西部的"新水源"高效地分配到全国各地。

"大西线"方案的思路,就是要把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的一部分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汇入长江的上游水系,水进了长江这个"总配水站",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我们已经有了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工程,未来还可以规划新的输水线路,把这些宝贵的水资源。

源源不断地送往最缺水的华北和西北,这能调多少水?我们不用贪心,哪怕只截取那5700多亿立方米出境水量的5%。

也就是不到300亿立方米,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每年能给北方新增一条比黄河年径流量一半还多的"天河"!

这笔水资源,足以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流域各省份之间"抢水"的矛盾,能让干渴的黄土高原重新披上绿装,甚至能让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这些戈壁沙漠的边缘,出现连绵的绿洲,这绝不是天方夜谭。

一旦水源问题得到解决,西北广袤的土地将不再是发展的制约,新的城市群可以在绿洲旁拔地而起,依赖水资源的现代农业、新能源产业、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这不仅仅是"喂饱"西北,这是在为整个国家的均衡发展和战略纵深,注入一股全新的、澎湃的动力,是真正的"重获新生",你可能会问,这么宏伟的计划,听起来跟科幻片似的,真的能实现吗?

为啥偏偏是现在提出来?这里头,就有个"时机"的问题,事实上,现在正是推进这类超级工程的最佳"基建窗口期"。

结语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不是总量,而是配置,超级工程正是解决配置的关键,2030年后西线调水将分步实施,2035年西北水资源问题将得到根本缓解。

当孩子问起西北为何变绿,你会说那是高原的水下来了,中国人自己把水管接通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6

标签:科技   中国   新生   工程   雅鲁藏布江   西线   水资源   南水北调   隧洞   国家   长江   宏伟   水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