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球聚焦俄乌战场。根据联合国难民署、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等权威数据,截至7月,俄乌冲突已造成超千万难民流离失所,超40万军民伤亡。美国和欧洲直接/间接军援乌克兰总额超过3100亿美元。俄乌两国的年经济损失,累计高达GDP的三分之一。战争陷入消耗泥潭,和平遥不可及。但战争的背后,真正的赢家是谁?
2025年夏季,白宫外的抗议声连绵不绝。特朗普再次用他一贯的“交易式外交”试图调停俄乌。但这一次,“24小时解决战争”的豪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打击。
美国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对俄罗斯实施超2000项制裁,涉及能源、金融、科技等核心领域。俄罗斯贸易壁垒高筑,2025年美俄贸易额仅剩30亿美元,创历史新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月威胁对俄征收100%关税,对购买俄石油的第三国也祭出“次级制裁”。但俄罗斯对此只是冷笑。
全球市场迅速反应。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10美元,欧洲天然气期货再度翻番。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剧增,失业率上升,拜登政府时期的“全球化红利”完全逆转。美国盟友对“关税大棒”心生警惕,欧盟多国公开反对美式制裁主导权。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反而让美国陷入“无牌可打”的尴尬境地。美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也因国会争议和财政赤字多次中断。7月初,特朗普试图以中断军援和情报共享为筹码,逼迫乌克兰接受“冻结当前战线+20年不入北约”的停火协议。乌克兰立场强硬,俄罗斯寸步不让,谈判陷入僵局。
巴黎、柏林、布鲁塞尔,欧洲三大权力中心的外交日程被俄乌危机塞满。美国绕过欧盟,与俄罗斯在沙特秘密会谈,意图“美俄主导、欧洲执行”。欧盟各国强烈不满,担心自己成了美俄交易桌上的筹码。德国外长在北约峰会上直言:“欧洲的安全不能用来交换美国的外交筹码!”
华盛顿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5%,为乌克兰战事埋单。欧洲多国财政吃紧,社会反战情绪高涨。美国却借机向盟友高价出售武器,赚取巨额利润。2025年6月,波兰、法国、意大利等多国议会爆发激烈辩论:继续跟随美国制裁,还是谋求独立外交?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2025年间,欧洲因能源危机和对俄贸易脱钩损失超6000亿欧元。德国、意大利制造业订单下滑,通胀连续攀升。民众对北约的信任度降至冷战后新低。多国呼吁重启与俄罗斯的和平对话,但在美国压力下进退两难。
美欧联盟的裂痕,正被战争不断撕大。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已让欧洲尝尽苦头。北约东扩、能源危机、军费激增,每一项都让欧洲民众质疑“美国模式”的可持续性。
基辅前线,一组组无人机画面在网络热传。战争进入第四年,乌克兰人力枯竭,士气低落。俄军虽掌控卢甘斯克等地,但每日损失依然居高不下。双方都陷入“人员换伤亡、装备换废墟”的消耗怪圈。联合国最新统计,乌克兰已动员近400万人投入战场,青壮年人口锐减。俄罗斯国内因长期战争,社会压力激增,通胀高企,民生困顿。
美国和北约持续军事援助,乌克兰却难以实现战略突破。2025年春季,西方新一轮武器交付因财政审查被迫推迟,乌军多次在东部战线被动防御。俄罗斯则依靠亚洲国家维持军需与能源出口,已逐步适应西方制裁体系。普京政府多次公开表示:“俄罗斯已准备好打一场十年的战争。”
战争的不可控性,让全球投资者对东欧市场信心崩溃。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多次下调俄乌及周边经济体评级。中国“一带一路”在欧亚地区的部分项目一度被迫暂停,全球供应链震荡加剧。
2025年7月15日,中国外交部公布最新立场文件,强调坚持“劝和促谈”,反对任何外部势力拱火。早在2023年,中国已提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十二点主张成为俄乌双方唯一共同认可的和平框架。中国不是局外人,也绝不是搅局者,而是在稳定大局、维护多边秩序中发挥“定盘星”作用。
中方多次通过联合国、上合组织等平台推动和谈,并作为唯一同时与俄乌保持良好关系的世界大国。中国在2024-2025年间,向乌克兰提供近10亿美元人道救援,与俄罗斯继续保持能源贸易,为双方提供经济缓冲。
“中立”二字在中国外交字典里,并非消极观望。中国既反对乌东地区公投入俄,也理解俄罗斯的安全关切,主张北约不得无限东扩。中国通过多边机制不断凝聚国际共识,将俄乌冲突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2025年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战后重建、安全机制、发展协作”三大方案获得超过70个国家支持。
中国的外交智慧体现在“战略模糊、角色清晰”。一方面,不选边站、不卷入军事冲突,避免陷入地缘孤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和平调停者形象。俄罗斯视中国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乌克兰则把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合作对象。2025年5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感谢中国对乌克兰救援和和平努力的贡献。
特朗普政府的调停策略屡屡受挫。美式“极限施压”与“交易外交”在俄乌冲突中暴露出巨大的局限性。美国试图用制裁、关税、军事援助等传统手段扭转战局,却被现实打脸。每一次“最后通牒”,都在全球市场掀起剧烈波动,却无法改变前线的僵局。
而中国的做法,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2025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公开点赞中国的“人道援助+多边对话”方针。中方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安全不可分割”理念,正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共识。印度、巴西、南非等多国主动参与中国主导的乌克兰战后重建项目。全球南方国家正在重塑国际秩序的话语权。
美国内部对“持续消耗战”越来越不满。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发文批评政府的俄乌政策缺乏前瞻性。民调显示,超过60%的美国民众支持减少对乌军事援助,优先解决国内经济问题。2025年7月,美国国会再度陷入预算僵局,援乌法案一度被搁置。
美国想主导世界,却发现“硬实力”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解决复杂的地缘冲突。中国用稳定、理性、务实的外交策略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国际调停者乃至规则制定者的宝贵位置。
参考资料:记者手记|美欧分歧:历史的轮回还是历史的宿命?
2025-02-22 11:14·环球网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