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北京的天闷得很,袁府的门窗紧闭,院里连风都没一丝。
中堂内,一口沉木大床上,袁世凯脸色蜡黄,肚子胀得像鼓,嘴里苦水直呕。
他已经几天吃不下饭,也排不出尿了。
太医们进出换了三拨,谁也救不了。
床边围满了人,有小妾,也有子女,可没人敢靠太近。
因为袁家出了大事,两个儿子吵起来了,还吵得惊天动地。
袁克定,袁世凯的大儿子,指着五弟袁克文,说他“怯懦误国”。袁克文反唇相讥,说袁克定“专权害父”。
一旁的袁府老仆人说,那一刻,老爷像突然清醒了似的,挣扎着撑起身子,抬手指着袁克定,脸都涨紫了,憋出一句:
“是你误我啊!”
话音落地不久,袁世凯就咽了气。
他57岁,曾是大清权臣、民国大总统,甚至还做了81天的皇帝。
可最终,临死前留给这个世界的,却是一句指责亲儿子的怒吼。
这到底是一桩怎样的悲剧?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
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大儿子,出自原配夫人于氏。
他聪明吗?说不上。可他有一样别人没有的,那就是野心。
袁世凯刚发迹时,袁克定才十几岁。他跟在父亲身边,见过朝鲜兵变、北洋新军操练,也亲历父亲是如何从一个清廷官僚,一步步爬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他从小心里就认定一件事,只要能攀上权力顶峰,旁人怎么看他都不重要。
可偏偏,袁世凯晚年,越来越宠袁克文了。
这个五儿子,是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的爱妾朝鲜公主所生,长得俊朗,出口成章,琴棋书画样样拿得出手。加上母亲身份特别,袁克文在家中仿佛自带光环。
兄弟俩的关系,从来不亲。一个要拼政治地位,一个醉心风花雪月,根本不是一路人。
可袁克定最气的是,父亲开始越来越听袁克文的话了。
这口气,他咽不下。
民国三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
那时候,他手握北洋军、财政权、人事权,全国都在他一人之下。
他的野心,也膨胀到了极点。
这时候,袁克定来了。
他悄悄找来一帮笔杆子,把《顺天时报》改了内容,每天让父亲看到的,都是百姓希望改回君主制的舆情。
什么“万民称颂洪宪”、什么“还我真龙天子”,全是他请人编出来的。他知道父亲最在意“民意”,便给他织了个“皇帝梦”。
可这个梦,是假的。
袁世凯看报看到动了心,身边又有人鼓动,杨度、汪精卫、筹安会一众人全在唱好。就连老部下也不敢明着反对。
皇帝梦,一步步走到了现实。
1915年,袁世凯登基称帝,改元“洪宪”。
袁克定这时候最得意,他知道,一旦父亲坐稳皇位,自己就是皇太子,未来的大清,不,中华帝国,就是他的了。
他甚至开始清除障碍,传言他曾暗中投毒,要害死袁克文。连弟弟都不放过,袁克定是真的疯魔了。
可皇帝这位子,袁世凯根本坐不住,消息一出全国震怒,反袁通电如雪花飞来。
北洋将领倒戈、南方独立,四川云南第一个揭竿而起,段祺瑞、冯国璋都不站他这边。
他的“皇帝梦”成了全国笑话。
才称帝两个月多一点,袁世凯吓得连夜准备退位。
他心力交瘁,暴怒、焦虑、忧郁,三种情绪搅在一起,身体彻底垮了。
不久后,尿毒症找上门。太医束手无策,他躺在床上,一天天地肿胀下去。
他开始反思,当初为什么要称帝?谁逼他称帝?谁骗了他?
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这些天看到的民意,是假的;鼓吹称帝的,都是袁克定和他的人。
最狠的是,他发现袁克定竟然几次想害死袁克文。
那一刻,他像是被雷劈了一样,悔得肠子都青了。
临终前,他知道自己回不了头了。他没办法治好国家,甚至没办法保住自己的家。
所以,他忍着剧痛,吼出了那句话“是你误我啊!”
袁世凯一死,袁家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袁克定本来以为,父亲一走,自己好歹还能凭“长子”“筹安功臣”两个身份,在官场留下点立锥之地。但他万万没想到,父亲一死,整个北洋就把他当“毒瘤”割了。
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些北洋重臣,根本不认他,也根本不想让“皇子”残影在民国政坛继续晃来晃去。
很快,他被解除一切政治职务,只分得天津几处房产和40万大洋家产。40万不少,可跟他梦里的皇位相比,实在太可笑了。
他没脸留在北京,带着妻子和几个子女搬到天津,隐姓埋名。
在那栋带院落的老宅里,他偶尔还会整理袁世凯的旧物,一边抽烟一边咕哝“若不称帝,咱家也许还有戏……”
可惜没人再听他说话了。那些年,他活得像个活死人。
北洋新军分裂、段祺瑞称霸、冯国璋问鼎,袁克定连看都不敢看,只能窝在小院里靠利息度日。
他曾试图将父亲留下的一批书信、文稿、奏折整理成册,给袁世凯正名,但无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一位编辑还私下说:
“就算他是你亲爹,那又怎样?当皇帝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
袁克定就这么熬了二十多年,沉默地死在天津一个秋天。
死讯传出时,京津一带无人吊唁。
皇太子梦碎到尘埃,也不过如此。
与袁克定不同,袁克文这一生,不管是少年得宠,还是中年潦倒,都活得像一幅水墨画,笔墨灵动,却无章法。
他是袁世凯十几个儿子里唯一被称作“文人”的一个。
懂诗词,擅书画,和徐志摩、张学良、郁达夫都交往密切。他一口苏腔的普通话,配上俊俏的长相,曾是北洋社交圈公认的“风流才子”。
可惜,这种风流才子,注定不适合当官,不适合管家,更不适合继承大业。
袁世凯晚年确实偏爱他,甚至一度想让他接班,但他却不争不抢,整天游山玩水、斗蟋蟀、写诗酿酒。
有人说,袁克文不是不聪明,而是看透了权力的荒唐。他说过一句话:
“若父亲不称帝,我便可以做一个真正的诗人。”
可惜,“洪宪帝制”之后,袁克文的命运也被卷入漩涡。虽然没被加罪,但也再无仕途可走,只能回归笔墨,靠卖字画、搞活动、写散文维生。
他纳妾十余人,生了数个孩子,却一贫如洗。
死后,家人在他的笔筒中搜出仅剩的20块银元。最后的葬礼,是妹妹袁静雪自掏腰包办的。
一个曾让北京才子圈侧目的风流人物,最终落得如此境地。
如果说,袁克定是一出政治悲剧,袁克文是一首潦草诗,那整个袁家,就是一座被急速拔高又迅速崩塌的沙堡。
袁世凯当年取“世凯”二字,是希望“世代凯旋”。可事实却是他称帝81天,儿子反目,家风尽毁。
他精心培育的北洋新军,一夜分崩离析,被段祺瑞、曹锟瓜分,各自为政。
他一生权谋,治军、治国皆有建树,但最失败的地方,是没能管好自己的家。
晚清到民国,不少权臣都败在“亲情”上。李鸿章儿子不成器,张之洞孤身终老,甚至连曾国藩,也说“修身齐家才能治国”。
而袁世凯偏偏在“齐家”上失了手。
他想给儿子留下一个王朝,却没教他们什么是风骨。他把袁克定推向权力巅峰,却没告诉他何为敬畏。
当皇位成为家族私产时,这个家,就注定要毁于内部。
很多人说,袁世凯的失败,是因为野心太大。
但其实,他真正的失败,是看错了人,错在了亲情上。
人这一生,最难防的不是外人,而是自己人。最难察的,不是民意,而是枕边人、膝下子。
袁世凯这一骂,不只是骂袁克定,更是骂自己。骂自己看人不清,骂自己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是你误我啊!”
这不是一句临终怨言,而是一位政治枭雄、也是一位父亲,咽气前最后的认输。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