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今年62岁,家住南方小城。天气一热,他总觉得屋里闷得慌,就习惯骑车去附近的地里拔草、修剪果树。
家人劝他别在正午出去,他总摆摆手:“我年轻时候顶着太阳干活,哪会有事?”
上周中午,气温高达38℃,李大爷照旧出去干活,几个小时后却晕倒在田里,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时,已经中暑严重,最终因热射病抢救无效离世。
医生叹息:“高温天气,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差,一旦中暑,进展可能非常快。”
很多人以为只是“晒晕了”,其实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急症,高热、意识模糊、甚至多器官衰竭。
天气这么热,你是不是也还坚持在户外锻炼、干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真值得吗?
太阳最毒的时候,不如关上门,开电扇,吃口雪糕,您说呢?
热射病是什么呢?简单说,它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没办法好好散热,体温一下子升得很高,甚至影响到身体正常工作的一种病。
通常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容易发生,比如大中午在太阳底下干活、运动,或者待在不通风的地方时间太长。
医生说,这种病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来得很快,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热射病有哪些表现呢?最明显的就是体温会变得特别高,经常超过40℃。
除了这个,患者还可能觉得头晕、恶心,想吐,甚至皮肤摸起来干干的,不怎么出汗了。
更严重的时候,人会变得迷迷糊糊,说不清楚话,甚至昏过去。如果家里有人突然这样,一定要赶紧采取措施,不能拖。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热射病有多重要,我们来看看一些研究怎么说。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发现,每年夏天,美国大概有几百人因为热射病去世,这个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更大。
还有一项2019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说,因为地球越来越暖,高温天气变得更多更厉害,热射病的病例也在增加。
他们预测,如果不注意,到2050年,全球因为热射病去世的人可能会比现在多一倍。
这些研究都告诉我们,热射病不是小问题,尤其是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大家得认真对待。
高温天气下,热射病就像个悄悄靠近的麻烦,随时可能影响我们的健康。
1.体温特别高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三十六到三十七度之间,如果高到四十度以上,就不是普通中暑了。
这个时候身体已经失去调节温度的能力,热量在体内堆着出不去,体温升得越来越快。
用体温计一量,如果看到接近四十度或者更高,就需要特别小心。
这时候人已经进入危险状态,不能只靠自己降温,需要赶紧处理。
2.出汗突然减少甚至不出汗
人在天热的时候会一直出汗,这是身体散热的一种方式。
但有时候人本来大汗淋漓,突然变得没汗,皮肤摸上去是干的,这就是个信号。
说明身体的散热系统已经紊乱,不再运作。
汗腺关闭以后,热量更散不出去,体温更高,容易出问题。皮肤干而热,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3.人变得迷糊、反应迟钝
高温会影响大脑。热射病的人往往开始说话含糊不清,叫他名字反应慢,甚至答非所问。
整个人看起来像是没睡醒,眼神飘忽不定。有些人会突然胡言乱语,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
这不是简单的头晕或疲劳,是大脑功能受到高温影响的表现。再不处理,可能很快就会失去意识。
4.肌肉抽搐或者四肢不听使唤
有些人中暑时会觉得腿软、头晕,但如果发展到肌肉不自主地抽动、四肢僵硬,说明身体内部出了大问题。
电解质严重紊乱,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也开始失控。有些人想站都站不稳,手脚发抖或者突然倒地,这些都不是普通中暑。
别拖,一旦看到这些反应要尽快送医院。
5.呼吸变快、心跳加速
热射病的时候,身体想把热量赶出去,就会让呼吸变快、心跳加速。
正常人在热的时候也会有这种反应,但如果发现呼吸特别急促,甚至有点喘不过气,心跳乱跳、感觉胸口发闷,那就是身体在拼命代偿。
这时候器官可能已经开始受损,再不处理就可能导致心脏衰竭或者休克。
1.避开高温时段出门
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在中午到下午三点之间。这个时间段阳光最强,气温最高。
老年人身体对温度变化反应慢,容易中暑。白天尽量待在室内,安排买菜、散步、锻炼这些活动在早上或傍晚进行。
天气预报说气温高的时候,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参加户外聚会或活动。
2.衣着要轻便通风
穿的衣服不宜太厚、太紧,选宽松、浅色、透气的材料,像棉布、麻布这类的更适合夏天。
颜色太深的衣服吸热多,容易让体温升高。出门记得戴帽子、太阳镜,最好打伞遮阳。
室内可以换上家居服,不憋闷,帮助身体散热。
3.多喝水,主动补液
等口渴了再喝水往往已经晚了。建议定时喝水,不管渴不渴,半小时或一小时就喝几口。
可以喝白开水、淡盐水、淡茶水,避免浓茶、咖啡、酒精这些饮料。
吃饭时可以多吃些带水分的水果或蔬菜。出汗多时需要补充一些盐分,防止电解质紊乱,防止抽筋或者乏力。
4.合理使用空调或电扇
屋里热的时候要学会降温。空调温度不需要调太低,一般控制在二十六度左右比较合适。
开空调时别让冷风直接吹身上,尤其是对着头或腰吹容易引起不适。
电扇也要注意摆动送风,保持空气流通。晚上睡觉时可以定时关闭空调或调整温度,防止受凉。
天气越来越热,不是开玩笑的事。
热射病不像普通中暑,来得快、伤得深,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更要防在前、动在早。
说到底,健康不是靠硬撑,而是靠懂得避险、学会照顾自己。
宁愿在家喝口水、吹吹风扇,也别在烈日下逞强。
参考文献:《高温环境下热射病的临床诊治与预防建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组,2021年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热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团队,2019年
更新时间:2025-07-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