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房地产圈爆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真实故事:
一位名叫刘佳的房产销售,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36套房的销售业绩,成功登顶销冠。但令人震惊的是,这36位买家竟然都是她曾经的"男朋友",如今这些"前男友们"不仅背负着房贷,还成了同一个小区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
故事要从阿尧的遭遇说起。这个普通的深圳打工人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刘佳,很快就被对方吸引。刘佳的个人主页展示着一个精致生活:健身打卡、网红餐厅、旅行照片,处处透露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线下见面后,刘佳给阿尧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1. 自称月入2万的电商从业者,却异常节俭
2. 拒绝昂贵餐厅,坚持AA制
3. 不收贵重礼物,反而教育阿尧要节约
4. 谈论未来时表现出传统价值观
这种"漂亮又会过日子"的人设,精准击中了深圳打工男性的软肋。阿尧很快沦陷,短短一个月就发展到谈婚论嫁的阶段。
心理学分析:刘佳深谙"稀缺性原则",在深圳这样物质丰富的城市,一个不物质、会过日子的漂亮女孩显得尤为珍贵。同时,她运用了"互惠原则",通过拒绝礼物和AA制,让男性产生亏欠感,为后续的房产销售埋下伏笔。
当关系升温到谈婚论嫁时,刘佳开始实施她的销售策略:
1. 以"见父母需要房子"为由,提出购房需求
2. 体贴地建议购买惠州房产,减轻压力
3. 主动提出用"自己的存款"帮忙付首付
4. 拒绝在房产证上加名,进一步获取信任
这套组合拳下来,几乎没有男性能够拒绝。阿尧和其他35位"男友"一样,很快就在刘佳推荐的楼盘买了房。
销售技巧分析:刘佳的销售策略暗含多个心理学效应:
"登门槛效应":先提出小要求(帮忙付部分首付),再实现大目标(购房)
"社会认同":声称朋友也在这个小区买房
"损失厌恶":暗示不买房就可能失去结婚机会
购房完成后,刘佳的态度急转直下:
联系频率骤减
以工作忙为由回避见面
最终彻底失联
更戏剧性的是,这些"前男友"们后来发现:
1. 整个小区有36户都是刘佳的"前男友"
2. 每个人的遭遇几乎一模一样
3. 刘佳从每套房中获取高额佣金(1520万)
经济账分析:
总销售额:36套×均价200万=7200万
总佣金:36×15万=540万
"鱼饵"成本:36×3万=108万
净收益:432万
事件曝光后引发热议,但令人无奈的是:
1. 法律层面难以定性为诈骗
2.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以销售为目的
3. 所有交易都是自愿完成
4. 刘佳甚至"吃亏"地没要房产证加名
类似骗局盘点:
1. 婚恋诈骗:以结婚为名索要彩礼
2. 杀妻骗保:制造意外获取保险金
3. PUA情感操控:精神控制获取财物
这个荒诞又真实的故事给我们多重启示:
1. 警惕完美人设:现实中不存在完美伴侣,过度完美往往是陷阱
2. 财务要独立:重大财务决策必须保持清醒,避免情感绑架
3. 慢一点:闪婚闪购风险极高,给彼此考察期
4. 多方验证:对伴侣的工作、社交圈要做基础调查
5. 保留证据:大额交易保留沟通记录,以防万一
实用建议:
婚前可做背景调查
大额支出前咨询专业人士
保持独立社交圈,听取朋友意见
设立财务底线,明确什么情况下止损
深圳"卖房妲己"的故事,是这个功利时代的缩影。当爱情成为销售工具,当婚姻变成商业筹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小区邻居"。保持清醒不等于不再相信爱情,而是在追寻真爱的路上,多一分智慧,少一分盲目。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最讽刺的或许是:36位"前男友"确实实现了"邻里和睦"——毕竟他们都经历过同样的套路,有着共同的话题。只是不知道当他们电梯相遇时,是会相视苦笑,还是默契地假装不认识。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