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28岁的艾青在桂林写下这首诗。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当中,桂林这片土地也被日寇飞机连续轰炸,在夜晚,这首诗常常被当时的青年们吟诵,在那个特殊时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他让苦难成为美学的载体,让诗歌成为民族的脊梁。87年后的今天,重读艾青的桂林诗篇,仍能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灼热心跳。
艾青(1910年3月27日至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当代文学家、诗人。1938年11月到1939年9月,艾青避难于桂林。在桂林期间他参与筹建了文协桂林分会,还先后主编了《广西日报》文艺副刊《南方》《救亡日报》副刊《诗文学》、诗刊《顶点》《文协》旬刊等。
在桂林期间也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发表了33首短诗,出版了诗集《北方》,人们熟悉的长诗《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也是他于1939年春在桂林完成的。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桂林城头的那些诗行,仍在历史长河中铮铮作响。
艾青
抗战烽火中,“文化城”的诗意觉醒
艾青生于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曾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1934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抗战爆发后,1938年7月下旬,他从武汉到了湖南衡山,他曾经写信给诗人胡明树,请他在广西找一份工作,说:“所得能维持生活就好了。”不久,随着武汉的沦陷,战事的南移,他也随着大批文化人南撤,离开了衡山,来到桂林。
1938年11月中旬,艾青到《广西日报》编辑副刊,住在广西日报社宿舍。来到桂林后,他一刻也不懈怠工作,正如他在《广西日报》文艺副刊《南方》的《发刊词》中所写:
……
祖国正在血腥地斗争中……
我们呼吸着解放的空气,我们在自由的歌声里奋发,我们以自己的膂力推进时代的巨轮而获得了光荣,我们将供献这鲜美的生命给民族革命的神圣的战争!
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我们的工作!揭露侵略的魔鬼在我们国土的罪行,高扬我们战斗的热情,坚毅,勇猛,争取祖国的胜利和光荣!
当他刚到桂林之时,目睹了城市被轰炸,半数街道化作瓦砾。艾青穿行在燃烧的废墟间,将轰炸现场凝固成永恒的诗行。
《死难者画像》中,孕妇与孩童的躯体成为“染血的感叹号”;《纵火》则记录了日寇狂轰滥炸把整个桂林城变成“火海”的恐怖与悲凉。
火,无耻地燃烧着
烧尽了一座房屋
又是一座房屋
跨过一条街坊
又是一条街坊
它的凶恶的火焰
像要把整个的城市吞灭似的
……
《吊楼》一诗写的则是城市疮痍满目,无家可归的难民们搭“吊楼”暂作栖息的凄惶苦境,刺痛整个时代。
他也写下很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吹号者》是他在桂林创作的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首。在开头他这样写道:好像曾经听到人家说过,吹号者的命运是悲苦的,当他用自己的呼吸磨擦了号角的铜皮使号角发出声响的时候,常常有细到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
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
时光荏苒,多年后再来读这首诗,自然、朴实的情感依旧打动人心。
……
听,震耳的巨响
响在天边,
我们呼吸着泥土与草混合着的香味,
却也呼吸着来自远方的烟火的气息,
我们蛰伏在战壕里,
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
像临盆的产妇
痛楚地期待着一个婴儿的诞生,
我们的心胸
从来未曾有像今天这样充溢着爱情,
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
——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
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
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
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
……
《吹号者》让人们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或许像号声一样,诗人写的每一行诗里,都有看不见的纤细的血丝,他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也是一个不惜付出生命的吹号者。
战乱之中桂林成为他的栖身之地,获得一些身心的舒展,他在桂林也写下追求单纯的小诗。1939年2月15日他写下的《冬日的林子》。
我欢喜走过冬日的林子——
没有阳光的冬日的林子
干燥的风吹着的冬日的林子
天像要下雪的冬日的林子
没有色泽的冬日是可爱的
没有鸟的聒噪的冬日是可爱的
冬日的林子里一个人走着是幸福的
我将如猎者般轻悄地走过
而我决不想猎获什么……
这种“单纯”并非逃避,而是艾青对美的坚守。他在《诗论》中阐释:“单纯是诗人对于事象全体取得统一的表现。”即便在炼狱般的战争中,他仍相信“诗与自由是我们生命最宝贵的东西”。
用诗艺 在桂林实现民族精神的诗化
艾青曾将他新中国成立前的创作生活划分为抗战前、抗战初期、延安时期三个阶段,而他自己在《艾青选集·自序》说“创作最多的一个时期,正是他在桂林前后的抗战初期。”艾青在桂林的创作,使他在思想与实践上越发成熟。艾青早期作品中的个人主义的忧郁和伤感,表现得较明显。抗战爆发后,他在受难的国土上的南北辗转过程中,个人主义的忧郁和伤感被民族的巨大灾难和创痛所冲刷替代。艾青的诗,受到广大爱国青年的喜爱,那时在桂林的许多晚会上被人朗诵。
1939年2月,艾青在桂林自费印刷出版了他的诗集《北方》,由生活书店总经售。《北方》收诗作八首:《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等,为艾青抗战开始后至1938年底的作品。这些诞生于流徙途中的诗篇,以苍凉的意象勾勒出破碎山河的图景——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诗集用“旷野的风”与“枯死的蒿草”隐喻民族苦难,又以“复活的土地”暗喻不屈的希望。艾青摒弃早期诗作中的个人感伤,将笔触投向更广阔的国土与人民,诗中“赶马车的农夫”与“补衣的妇人”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人的集体肖像。
1939年艾青在桂林出版诗集《北方》。
艾青在桂林还完成了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诗论的写作。《诗论》开始写作于武汉,续写于衡山,到桂林后,艾青又写了《诗的散文美》《诗与时代》,后由桂林三户图书社出版。书中,他写下震撼时代的宣言:“诗与自由,是我们生命的两种最宝贵的东西。”“诗的声音,就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就是自由的笑。”艾青痛斥旧中国的压迫与腐朽,主张诗歌应成为“照亮黑暗的火种”。《诗的散文美》《诗与时代》等篇章,既批判空洞的“抗战八股”,也呼吁诗人以艺术匠心记录民族的呼吸。这部兼具思想锋芒与美学价值的论著,为战时诗歌指明方向,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理论著述。
艾青并非孤星独耀。在桂林文化城的诗歌天空中,“七月诗派”的胡风、彭燕郊、郑思等人与他遥相呼应。他们以《救亡日报》《诗文学》为阵地,用诗笔构筑抗战长城。全国各地“七月派”诗人向桂林投寄诗稿,形成“以诗报国”的庞大网络。正如艾青所言:“这些诗篇将和祖国共存亡。”桂林的诗坛,成为战时中国炽热的文化熔炉。
璀璨刊物 触摸时代炙热脉搏
艾青在桂林期间,主要工作是编辑《广西日报》副刊《南方》,与此同时他参加了文艺界的多项工作。1938年冬,在桂文化人组织战时工作者联谊社,艾青被推选为章程起草委员,后被选为该社理事。1939年夏,又参加了文协桂林分会筹委会的工作。
《南方》出版至1939年8月止,共出100期。刊载文艺理论与批评、通讯、小说、诗歌、散文、书信、文坛消息和美术作品等共三百多篇。作者包括艾青、艾芜、舒群、杨朔、陈残云、黄药眠等。《南方》的出版在文艺界和读者中影响很大。艾青曾说,“这副刊影响很大,每天收到的稿件很多”。
艾青在桂林,还与林林等人主编了《救亡日报》副刊《诗文学》。创刊号上,艾青写下《我们的信念》,直言“诗是投向敌人的匕首,也是照亮黑夜的火把”。刊物以诗作、译诗、评论为三大支柱,既发表郭沫若慷慨激昂的抗战诗,也译介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的国际革命诗篇。
在桂林文人流徙离散的背景下,《诗文学》持续出版20期,成为战时存续最久的诗刊之一。艾青离桂后,主编林林在1941年终刊词中写道:“诗歌的星火永不熄灭,它终将在灰烬中重生。”
1939年艾青与戴望舒创办诗刊《顶点》,只出了一期。1939年4月9日,艾青在其主编的《南方》副刊上,刊登了“《顶点》在筹划”的广告:“戴望舒与艾青决定出版一种诗刊,刊名《顶点》,每月一期,选稿标准较高,现在筹划中,拟于五月间创刊,内容为诗的创作、理论、批评、介绍、翻译等等。精致的素描、木刻,亦欢迎。”这两位备受瞩目的青年诗人联手合编的新诗刊引起了广泛的期待和关注。当时两人决定每期由戴望舒在香港编一部分,艾青在桂林编一部分,再合起来印刷,在香港出版。
《顶点》创刊号封面。
《顶点》成功出版。没有发刊词,只在《编后杂记》中声明:“《顶点》是一个抗战时期的刊物,它不能离开抗战,而应该成为抗战的一种力量。”编者说,《顶点》的宏愿是:“从现在的新诗的现状中更踏进一步。不管我们现在表现得怎样,我们所希望的是把水准尽可能地更提高,使中国新诗有更深远一点的内容,更完善一点的表现方式。我们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可是我们却要时时刻刻怀着这个愿望,时时刻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顶点》创刊号版权页。
只出版了一期的《顶点》开设了四个栏目,分别是“作诗”“译诗”“诗的意见”和“诗人介绍”,发表诗的创作、翻译和评论。后因艾青离开桂林直接导致《顶点》缺少来自抗战前线的进步诗歌,这让戴望舒无奈而又怅惘,只能停办该刊。就这样,让人充满期待的《顶点》只出了一期便宣告停刊。 艾青在桂林时主编的刊物虽多因战火中断,却为“桂林文化城”注入灵魂,更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 桂林日报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