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认为,一年四季中,暑属于其中的一种气候。可暑真的一定对人有害吗?若真如此,那每年夏天人们岂不是都要生病?可现实是,哪怕在烈日当头时,有些人外面奔波劳累也不见有恙,反而那些躲在阴凉大屋里避暑的,倒频频出问题。这是为何?关键就在于人的身体自身。若五运协调、六气通顺,即便身处酷热之中,也不会出毛病。可若身体本身就有亏损,阴阳失衡,那问题就来了。阴虚的,阳气偏盛,就会容易出现热证;阳虚的,阴气偏盛,就可能寒症缠身。其实不论寒病还是暑病,都是看人身体里阴阳之气的状态决定的。
就拿寒气来说吧,大家都知道它会损伤阳气,如果因此生病了,寒也能化作热;同理,暑气伤了阴气,也能导致身体变得寒冷。这些变化,并不是单纯依靠外界气候来判断的。如果一味看天气冷就是寒病、天气热就是热病,那治疗就容易走错方向,甚至会害人。举个例子:夏天虽热,但地下的井水却极冷。人体也一样,虽然头脸胸口热烘烘,但腰腹以下,尤其丹田之处,常是寒凉之地。这就提醒我们,在治病时不能只看表象,还得追本溯源。尤其是夏天得的病,十有八九都是虚寒夹杂,真正需要清凉泄热的反倒是少数。
比如说,有些人身体底子不错,肾气充足,也没怎么劳累,只是中了一点风暑,发个热,那就简单了,一剂藿香、白虎汤之类的方子就能解决;甚至喝点西瓜汁或凉白开就好了。但若是遇上暑邪深入脏腑,情况就复杂多了。若此时还照着上面那些药来用,往往不是疗效不好,而是病人反而加重,甚至一剂药下去就不行了。每到盛夏,动辄就有人早上生病晚上就没了,大家往往说是“疫气流行”,其实多半是暑邪深入脏腑,导致阳气外泄,脾胃受损,肾气衰竭,真气散脱而亡。
这种情况,救命的关键不是用寒凉药,而是参、芪、桂、附等补阳回元之品。这类药虽然热,但能扶正气,往往药到病除。可世人常常不信,一旦听说是热药,便心生抵触。若见几人吃了好转还行,若稍有一两人没赶上救治,反倒归咎于用药不当。这种误解最是要命。就像子产当年说治理水火:火烈,人怕它,反倒少死;水柔,人觉得它无害,结果淹死人最多。如今的人也是如此,动不动就怕热药,逢病就用寒凉,怎能不酿祸?
因此在夏天这个季节,提醒世人,别一味追求“清热解暑”。很多时候,暑中病表寒里热,或寒热错杂,尤其年老体虚、久病之人,更要谨慎。动辄大量服用寒凉之药,往往把表面的热压下去了,身体的正气却更虚了,等病邪深入了,才知道悔之晚矣。当然,这些话说出来,可能让人觉得太过绝对,其实并非要一概而论,只是想指出其中大原则罢了。明理的人看这番话,不应被个别词句所困,而应把握住其中的大义、核心的思路才是。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