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身家百亿的居然智家原董事长汪林朋从高楼坠落,结束了57岁的生命。此时距他解除留置仅4天,距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跳楼身亡不过10天。短短十日,两位家居行业大佬相继以极端方式落幕,让外界在震惊之余更迫切追问:这场“坠落”真的只是个人抗压能力不足?在生命的终点背后,藏着多少行业积弊与“潜规则”的绞杀?

汪林朋的故事曾是家居行业的“逆袭范本”。1999年,31岁的他接手新成立的居然之家,凭借“先行赔付”“无理由退换货”等创新举措,将北京一家普通卖场打造成覆盖全国310市、拥有414家卖场的行业巨头。2018年引入阿里等130亿元投资时,他的商业版图达到顶峰,个人身家一度突破百亿。
但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成为压垮帝国的第一根稻草。作为房地产的直接下游,家居行业的命运与之深度绑定。2021年起全国住宅竣工面积连续负增长,市场需求直接腰斩,居然之家的经营数据急转直下: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2%,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0%,一年内到期负债高达93亿元,而账面现金仅47亿元。
为求自救,汪林朋押注智能家居,投入超40亿元将公司更名“居然智家”,但转型未能破局——新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2%,毛利率仅15%,远低于传统卖场63%的水平。雪上加霜的是,4月17日他被立案留置,公司股票一字跌停,3.72亿股被冻结,股价较峰值暴跌80%。留置期间家族成员及高管被牵连调查,最终压垮了这位企业家的心理防线。

汪林朋与曾育周的悲剧,看似是个人与企业的双重溃败,实则是行业“潜规则”长期累积后的集中爆发。
1. 高杠杆“赌局”:重资产模式的致命陷阱
“用银行的钱建卖场,用经销商的钱填现金流”,早已是家居行业公开的秘密。头部企业普遍采用“自有物业+加盟扩张”的重资产模式,居然之家405家门店中28%为自有物业,在行业上行期,物业增值能掩盖高负债风险;但一旦市场下行,这些资产瞬间变成沉重负担。
更隐蔽的是对经销商的“压货游戏”。为维持营收数据,企业常以“任务指标”逼迫经销商大量囤货,甚至要求提前垫付货款。在需求萎缩的2024年,多地经销商因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而企业却通过这种方式将经营压力转嫁给下游,形成“总部盈利、终端崩盘”的畸形生态。汪林朋的93亿元短期负债,正是这种高杠杆模式的必然结果。
2. 地产“依附症”:被绑定的生存困境
“房地产打喷嚏,家居业就感冒”,这句行业老话道破了最核心的生存悖论。家居行业70%以上的需求来自新房装修,却始终未能建立独立于地产周期的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连续负增长,直接导致家居市场需求腰斩,上游涂料、建材企业库存积压,中小企业减产停产成为常态。
更致命的是与房企的“账期陷阱”。不少家居企业为抢占市场,长期为房企提供垫资供货,房企却常以“延期支付”“以房抵款”拖欠款项。2024年多家头部房企暴雷后,家居行业应收账款坏账率飙升至18%,仅居然之家就有超20亿元账款面临回收风险。这种深度依附关系,让家居企业沦为地产行业的“风险接盘侠”。
3. 转型“伪命题”:创新背后的资源错配
当行业寒冬来袭,“转型”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但多数转型沦为“烧钱游戏”。汪林朋投入40亿元的智能家居赛道,看似顺应趋势,实则陷入“资源错配”的误区——传统卖场缺乏技术基因,却强行跨界布局,最终导致新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2%。这种“为转型而转型”的操作,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背后更隐蔽的是“概念炒作”的潜规则。部分企业将“智能”“绿色”等概念作为营销噱头,实际产品仅在传统功能上做微小升级,却溢价30%以上。土巴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消费者装修预算5万以下占比从11.73%升至16.48%,“性价比”取代“新概念”成为决策核心,这种炒作式转型最终难以为继。

汪林朋的纵身一跃,不仅是个人的终点,更是行业变局的起点。他与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兴(5月被留置)的相继出事,象征着家居行业旧时代的落幕。而行业的阵痛,早已传导至每一个角落。
在消费端,“降级”成为明显趋势:装修预算5-12万区间占比从70.38%降至61.3%,局改、微装需求环比增长27%-29%,现代简约风格以66.89%的占比遥遥领先。消费者决策周期延长7个百分点,99%的签约项目选择资金托管,付费质检需求增长120%,折射出对行业信任的崩塌。
在从业者端,80后群体首当其冲。作为家居行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经历过黄金期,如今却面临企业裁员、收入下降的困境。土巴兔数据显示,2025年男性装修决策占比升至59.5%,背后是80后“三明治一代”在房贷、养老、育儿压力下的责任分担。汪林朋的悲剧,让这代人的生存焦虑引发强烈共鸣。
十日两起坠楼悲剧,撕开了家居行业的积弊与伤痛。高杠杆、强依附、伪转型的“潜规则”,早已为行业的困境埋下伏笔。汪林朋们的坠落,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警示:依赖地产周期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唯有摆脱路径依赖,建立独立的需求生态与抗风险能力,才能在寒冬中存活。
如今,行业整合正在加速,那些聚焦性价比、深耕存量房翻新市场、严控现金流的企业,已开始显现韧性。或许正如消费者用“理性”取代“盲从”的选择一样,家居行业唯有褪去浮躁,回归“产品为本、服务为王”的本质,才能在废墟之上重建信任与未来。而这,或许是对逝去企业家最沉重的告慰。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