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病逝,石重贵继位:后晋出帝的逆袭与悲剧人生

一、继位背景:意外登上皇位的养子

(一)石敬瑭子嗣凋零,养子成唯一希望


后晋高祖石敬瑭一生有过七个儿子,命运却对他极为残酷。长子石重英,在石敬瑭太原起兵时,藏于民家井中仍被后唐末帝李从珂抓获,最终惨遭诛杀 ,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次子石重信,天福二年(937 年),范延光在邺城造反,石重信不幸在这场叛乱中遇害,他为人敏悟多智而好礼,本应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却英年早逝;三子石重乂,为人好学,颇通兵法,高祖即位后,被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后在张从宾造反时,于河南被杀,年仅十九岁;五子石重进和幼子石重杲则早早夭折,还未来得及感受世间的繁华,便离开了人世。到石敬瑭病重之时,只剩下幼子石重睿。

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年仅几岁的石重睿实在难以挑起治理国家的重担。石重贵作为石敬瑭的侄子兼养子,自幼便跟随石敬瑭四处征战。在太原保卫战中,面对后唐军队的猛烈进攻,石重贵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与将士们一同浴血奋战,成功抵御了敌人的攻击,为石敬瑭的势力保存了实力,也在军中树立起了一定的威望。此后,在多次战役中,石重贵都表现出了果敢和勇猛,深受石敬瑭的器重 。

(二)后晋内外交困,急需年长君主

石敬瑭在位期间,为了换取契丹的支持,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这一行为使得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后晋从此长期受到契丹的勒索和威胁。每年,后晋都要向契丹进贡大量的金银财宝、丝绸粮食等物资,这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国家财政更加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国内自然灾害频发,蝗灾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庄稼颗粒无收;旱灾持续肆虐,河流干涸,土地龟裂,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

藩镇势力也在这个时候蠢蠢欲动。他们拥兵自重,不听从朝廷的号令,各自为政,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有的藩镇甚至与契丹暗中勾结,企图谋取更大的利益,这使得后晋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下,朝中大臣们都深知,此时的后晋需要一位年长且富有军事经验的君主,来稳定动荡的局势,带领国家走出困境。而石重贵,凭借着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多年的征战经验,成为了众人眼中看似合适的人选。

二、继位争议:合法性与道德的双重质疑

(一)遗诏被改?篡位疑云笼罩


石敬瑭病重之际,将幼子石重睿托付给宰相冯道,希望他能辅佐石重睿继承皇位。当时,石敬瑭让石重睿向冯道下拜,又命宦官将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这一行为无疑是明确的托孤之举 。然而,石敬瑭病逝后,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冯道与掌握实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商议,以 “国家多难,应立长君” 为理由,决定拥立石重贵为帝。

这一决定引发了诸多猜测,遗诏是否被篡改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谜团。有人认为,石重贵早就觊觎皇位,暗中与冯道、景延广等人勾结,策划了这场篡位行动。毕竟,石重贵有着多年的征战经验,在军中也有一定的威望,他完全有动机和能力为自己谋取皇位 。而冯道和景延广,或许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或是被石重贵所许诺的好处所打动,才甘愿冒险篡改遗诏。也有人觉得,冯道和景延广是出于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认为年幼的石重睿无法在动荡的时局中稳定政权,才做出了拥立石重贵的无奈选择 。但无论原因如何,这一争议都给石重贵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他的皇位合法性受到了质疑。

(二)悖德之举:纳寡婶为妃引轰动

石重贵的继位争议还未平息,他又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在石敬瑭丧期未满之时,他竟然将寡婶冯夫人纳入后宫为妃 。冯夫人是石敬瑭的皇后,她容貌出众,在石敬瑭死后,成为了寡妇。石重贵不顾伦理道德,将她纳为妃子,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极为重要,这种违背人伦的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石重贵的这一做法,让朝中大臣们感到愤怒和失望,也让百姓们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后世不少人以此推测,石重贵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已经不择手段,他的继位过程可能存在着许多不光彩的手段 。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他继位合法性的质疑,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形象。

三、统治举措:勇气与昏庸并存的执政之路

(一)对契丹强硬:称孙不称臣,开启战端


石重贵继位之初,面临着如何处理与契丹关系的难题。石敬瑭在位时,对契丹卑躬屈膝,称臣称子,每年向契丹进贡大量财物 。这种屈辱的外交政策让后晋臣民深感不满,石重贵也觉得这种做法有损国家尊严 。在大臣景延广的极力支持下,石重贵决定改变对契丹的态度。他派出使者前往契丹,告知耶律德光石敬瑭的死讯时,只称孙而不称臣 。这一转变,看似只是称谓上的变化,实则蕴含着石重贵试图摆脱契丹控制、重振后晋国威的决心 。

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契丹和后晋之间掀起了惊涛骇浪。耶律德光听闻后,顿时暴跳如雷,他认为石重贵此举是对契丹的公然挑衅和背叛 。在他看来,后晋能有今天,全靠契丹的扶持,石重贵竟敢如此大胆,不把他这个 “爷皇帝” 放在眼里,实在是不可饶恕 。而在景延广的怂恿下,石重贵的态度愈发强硬。他不仅拒绝向契丹称臣,还囚禁了契丹的官员,抢夺契丹商人的财物 。景延广更是大放厥词,对契丹使臣说:“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先帝是北朝所立,所以向北朝称臣。如今皇上是中国所立,但也不敢忘记先帝与北朝的盟约,所以还敬奉北朝。作为邻居,称孙就够了,称臣就没有这个理。请北朝皇帝不要听信赵延寿的谎言而看轻中国。中国的士兵战马,你也亲眼看到了。老头子如果发怒,就来激战,孙儿有十万横磨剑,在此等待。如果被孙儿打败了,被天下人耻笑,不要后悔!” 这番狂妄的言辞,彻底激怒了耶律德光,也为后晋与契丹之间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

(二)国内治理:昏庸无道,加速衰败

在国内治理方面,石重贵却表现得极为昏庸无能,尽显无道之君的做派 。他对景延广等庸臣宠信有加,给予他们极大的权力 。景延广仗着石重贵的信任,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打压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良将 。他任人唯亲,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重要职位上,导致朝廷内部腐败丛生,政治一片黑暗 。许多有才能、有操守的官员,因为不愿与景延广同流合污,纷纷被排挤出去,使得朝中贤能匮乏,无人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

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和庞大的军费开支,石重贵不顾百姓的死活,在大蝗大旱之年,仍派恶吏四处搜刮民财 。这些恶吏如同饿狼一般,横行乡里,对百姓百般欺凌 。他们挨家挨户地搜查,只要发现有粮食,就强行夺走,丝毫不给百姓留下生存的余地 。许多百姓因为失去了粮食,陷入了绝境,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而那些没有能力逃亡的百姓,则只能在饥饿和疾病中苦苦挣扎,最终饿死在街头 。据史书记载,当时百姓饿死的有数十万人,流亡外地的不计其数,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 。

与此同时,石重贵还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室,以供自己享乐 。他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宫殿修建得金碧辉煌,极尽奢华 。宫殿中的装饰、家具等,都是用珍贵的材料制成,价值连城 。为了修建这些宫室,无数百姓被征调服役,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在工地上承受着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 。许多人因为过度劳累和饥饿,死在了工地上 。石重贵还对优伶赏赐无度,只要优伶们能讨得他的欢心,他就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大量的财物 。这些优伶们凭借着石重贵的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肆意妄为,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风气 。

四、统治失败:内忧外患下的亡国之路

(一)契丹三次南下,后晋防线崩溃

石重贵对契丹态度的转变,犹如点燃了一场熊熊烈火,引发了两国之间激烈的战争。从公元 943 年到 947 年,短短四年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以石重贵 “无礼” 为由,三次亲率大军南下,意图征服后晋,让石重贵为他的 “叛逆” 行为付出代价 。

第一次南下发生在公元 943 年年底。当时,后晋国内正遭受着严重的自然灾害,百姓们生活困苦,国力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耶律德光认为这是一个进攻后晋的绝佳时机,于是在降将杨光远、赵延寿的劝诱下,调集了山后妫、檀、云、应等州及卢龙的兵力,兵分两路向南进发 。东路以赵延寿率领的 5 万兵为前锋,耶律德光亲自率领 10 余万大军殿后,从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出发,直趋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 ;西路则由伟王率领云、应诸军,从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进入,目标是太原,以策应东路主力作战 。

面对契丹的突然进攻,后晋军队迅速做出了反应。石重贵紧急任命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军进驻戚城(今河南濮阳北) ;派遣张彦泽戍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 ;他自己则亲率禁军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亲自指挥作战 。同时,他还任命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抵御契丹西路军 。在这场战争中,后晋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李守贞、皇甫遇等将领率领的军队在马家口与契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趁契丹军队半渡之时发起攻击,成功地击败了契丹军队,使其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戚城,后晋军队也与契丹军队进行了艰苦的鏖战,双方死伤惨重 。最终,耶律德光见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再加上霖雨天气的影响,他的伏击计划落空,只好无奈地撤兵北归 。

第一次南下的失败并没有让耶律德光放弃征服后晋的野心。公元 945 年,他再次集结兵力,发动了第二次南下战争 。这一次,石重贵依旧选择御驾亲征。后晋军队在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他们先后攻下了泰州(今河北青苑)、满城(今河北满城北),并对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发起了进攻 。然而,当契丹 8 万骑在虎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古北口)反扑时,后晋主帅杜重威却因畏惧契丹的兵力而选择了撤退,将军队撤至阳城(今河北清苑西南)白团卫村,并迅速扎下鹿角为寨 。契丹铁鹞军随后追至,将后晋军队的营地重重包围 。

在这危急关头,后晋军队并没有坐以待毙。药元福、皇甫遇等将领率领精骑出其不意地逆风迎战,他们奋勇拼杀,毫不畏惧契丹的强大兵力 。符彦卿等将领也率领万余骑随后横击,与药元福等人相互配合 。李守贞则命令步卒尽拔鹿角出击,后晋军队士气大振,与契丹军队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在这场战斗中,后晋军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击败了契丹军队 。耶律德光在战斗中狼狈逃窜,他乘坐奚车逃了十余里,追兵紧迫,最后好不容易才获得一橐驼,骑着它才得以逃脱 。回到幽州后,耶律德光愤怒不已,杖责了那些作战不力的酋长各数百下 。

两次南下的失败让耶律德光意识到,想要征服后晋并非易事,必须要采取更加巧妙的策略 。于是,在公元 946 年,他精心策划了第三次南下战争 。这一次,他指使赵延寿及瀛州刺史刘延祚诈降,诱使后晋出兵接应 。石重贵没有识破耶律德光的计谋,他误以为这是一个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于是立即命杜重威、李守贞等将领集合兵力,前往广晋(今河北大名东北),并将京师宿卫禁军的主力全部交给了杜重威 ,企图夺取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州镇)二州,进而安定关南,进取幽州,荡平塞北 。

杜重威率领大军抵达中渡桥时,契丹军队已经抢先占领了桥梁,并将其烧毁,双方军队隔着河流形成了对峙局面 。耶律德光派遣轻骑切断了后晋军队的粮道,并纵火焚烧后晋军队的营地,将后晋军队重重包围 。在这关键时刻,大将王清挺身而出,他向杜重威建议道:“如今大军离恒州只有五里,守在这里有什么用呢?营地孤立,粮食也快吃完了,这样下去势必会自行溃败 。请让我率领二千步卒作为前锋,夺取桥梁,开辟道路,您率领诸军随后跟进 。只要能进入恒州,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 杜重威表面上答应了王清的请求,然而当王清率领前锋奋勇突围,与契丹军队展开激烈战斗时,杜重威却按兵不动,拒绝派兵增援 。王清和他的部下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奋力拼杀,但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

王清的牺牲让后晋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杜重威的怯战和背叛更是让后晋军队陷入了绝境 。耶律德光趁机以拥护杜重威称帝为由,诱使杜重威投降 。杜重威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不顾国家和将士们的利益,率领二十余万人向契丹投降 。杜重威的投降,使得后晋的主力部队丧失殆尽,后晋的防线全面崩溃 。契丹军队兵不血刃地直插开封,石重贵闻讯后,立即调集各路军队勤王,但为时已晚 。降将张彦泽率领骑兵二千人,“自封丘门斩关而入”,随后契丹军队进入开封 。石重贵本欲自焚,以死殉国,但被部将阻止,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契丹投降 。

(二)被俘北迁:屈辱的余生

公元 947 年正月初五,对于石重贵来说,是一个无比屈辱的日子 。这一天,耶律德光下旨,将石重贵降为光禄大夫,并给他赐了一个极具侮辱性的封号 —— 负义侯 。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沦为了阶下囚,成为了契丹人眼中的 “负义之人”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羞辱,更是对后晋王朝的一种嘲讽 。

随后,石重贵被迫率领家人踏上了前往黄龙府的流放之路 。黄龙府位于遥远的北方,是契丹的领地,对于石重贵等人来说,那是一个完全陌生而又充满恐惧的地方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契丹士兵对他们态度恶劣,不仅抢走了他们仅有的财物,还时常对他们进行打骂和羞辱 。石重贵的幼女和宠妃也未能幸免,被契丹人强行抢走,成为了契丹贵族的玩物 。石重贵看着自己的家人遭受如此苦难,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

在北迁的途中,石重贵一行还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他们要穿越荒无人烟的沙漠和崎岖不平的山路,道路崎岖难行,加上缺乏食物和水源,许多人都在途中病倒甚至死亡 。李太后、安太妃两人年事已高,长途跋涉让她们疲惫不堪 。安太妃本来就患有眼疾,在这艰苦的旅程中,病情愈发严重,最终双目失明 。冯皇后以及后宫各妃嫔们也都累得花容失色,满脸憔悴,玉骨消磨 。石重贵自己也在这场磨难中,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和屈辱 。

当他们走到中渡桥时,石重贵看到后晋军的寨址,心中的悲愤再也无法抑制 。他想起了曾经的辉煌,想起了那些为国家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更想起了杜重威的背叛 。他气愤地说:“天啊!我家有哪一点对不住杜重威这个贼子,竟然被他害得这样惨,天理何在啊!” 说罢,捶胸顿足,痛哭不已 。左右的人纷纷上前劝慰,他才稍稍平复了情绪,继续踏上了那漫长而又绝望的旅程 。

经过漫长的跋涉,石重贵一行终于抵达了黄龙府 。然而,他们并没有在这里得到安宁 。述律皇太后对石重贵等人并不放心,下令让他们再迁往怀密州 。石重贵无奈,只能再次带着家人踏上迁徙之路 。后来,辽世宗耶律阮登基,石重贵的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 。耶律阮命石重贵回到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驻留,之后又允许石重贵一家前往建州(今辽宁省朝阳县)居住 。在建州,石重贵开始了艰难的农耕生活 。曾经养尊处优的他,不得不亲自下地劳作,以维持生计 。他和家人一起,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努力地生存着 。

在契丹的淫威下,石重贵生活了 27 年之久 。这 27 年里,他时刻都在忍受着屈辱和痛苦 。曾经的皇帝威严早已荡然无存,他只能在孤独和绝望中度过余生 。公元 974 年,石重贵终于在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六十一岁 。他的死,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曾经辉煌一时的后晋王朝,也随着他的离去,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石重贵的被俘北迁,成为了后晋王朝的悲剧结局,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亡国之君 。他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也让后人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五、历史评价:毁誉参半的悲情帝王

(一)勇气可嘉,却无治国之才

石重贵一生充满了争议,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在与契丹的关系上,他敢于打破石敬瑭时期的屈辱外交,拒绝向契丹称臣,展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和勇气 。这种不向强权低头的精神,在那个动荡不安、弱肉强食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他的这一举措,也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和尊重 。在马家口之战和阳城之战中,后晋军队成功击退契丹军队,这两场胜利让后晋的军民士气大振,也让石重贵的威望得到了提升 。人们看到了他敢于抗争的决心和勇气,认为他是一个有骨气的皇帝 。

然而,石重贵的勇气并未能转化为实际的治国能力 。在政治上,他昏庸无能,无法驾驭朝中的大臣,导致朝廷内部腐败丛生,政治黑暗 。他宠信景延广、杜重威等奸臣,这些人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有才能的人无法施展抱负 。景延广专横跋扈,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挑起与契丹的战争,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杜重威则是一个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小人,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后晋,率领军队投降了契丹,成为了后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

在经济上,石重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战争的需要,不惜横征暴敛,加重百姓的负担 。在大蝗大旱之年,百姓们本就生活困苦,他却不顾百姓的死活,继续派恶吏搜刮民财 。这使得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他的统治充满了怨恨 。许多百姓为了逃避赋税,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后晋的统治根基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

在军事上,石重贵虽然御驾亲征,但他缺乏军事谋略,无法有效地指挥军队 。他在战场上的决策往往是盲目和冲动的,导致后晋军队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后晋与契丹之间的实力差距,也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战略和战术 。在中渡桥之战中,他轻信了杜重威的建议,导致后晋军队陷入了契丹的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这一战,不仅让后晋的主力部队丧失殆尽,也让后晋的灭亡成为了必然 。

(二)悲剧根源:时代与个人的双重困境

石重贵的悲剧,既是五代十国那个乱世的必然结果,也与他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密切相关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社会秩序混乱 。各个政权之间相互攻伐,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后晋作为其中的一个政权,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 。外部,契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南下入侵;内部,藩镇割据,朝廷内部矛盾重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石重贵想要有所作为,难度可想而知 。

石重贵个人的性格和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性格冲动,缺乏深思熟虑的能力 。在处理与契丹的关系时,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后晋的实力和后果,仅凭一时的意气用事,就做出了拒绝称臣的决定 。这一决定虽然赢得了一些人的赞赏,但也为后晋带来了灭顶之灾 。他没有意识到,战争不仅仅是勇气的较量,更是实力和智慧的比拼 。他在军事上的无能和政治上的昏庸,使得后晋在与契丹的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走向了灭亡 。

石重贵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争议 。他既是一个试图有所作为的君主,又是一个最终失败的统治者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勇气和骨气值得我们敬佩,但他的昏庸和无能也让我们感到惋惜 。他的悲剧命运,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 。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反思和借鉴的对象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后晋   契丹   延寿   北朝   昏庸   河北   屈辱   军队   悲剧   百姓   人生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