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秋分燥热并存,老广快收好中医推荐的“润燥”食疗方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岭南地区秋分时节气候特点为燥热并存。在广东省卫健委举办的“岭南时令与健康专家媒体座谈会”上,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刘旭生给出了秋分“润燥”食疗方。

秋分首重甘润生津

“秋分时节外燥与温热交织,易伤肺阴耗津液。”刘旭生提到,广东居民饮食应遵循以下原则:首重甘润生津,多食白色食物如百合、银耳等;其次轻清补脾,选用山药、莲子等平和食材避免滋腻;还需适度养阴清热,搭配沙参、麦冬等清余热。

他特别推荐选用岭南时令食材:雪梨、甘蔗能生津润燥,马蹄清热化痰,粉葛清热下火,柚子理气化痰,龙眼肉补益心脾,百合养阴润肺,沙参玉竹为经典润燥组合,无花果健脾开胃,海底椰滋阴润肺。

推荐适合广东街坊体质、简单易做的三款“润燥”食疗方:

1. 沙参玉竹雪梨猪展汤

做法:沙参15克、玉竹15克、雪梨1-2个去核切块、猪展肉250克、蜜枣2颗,所有材料放入瓦煲加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煲1.5小时,加盐调味。此汤能清心润肺、益气生津。

2. 百合马蹄甘蔗水

做法:鲜百合2颗或干百合20克、马蹄8-10颗去皮、黑皮甘蔗一两节劈开,所有材料加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至1小时,不加糖饮用原味。此方清热解暑、生津润燥。

3. 木耳百合炒山药

做法:黑木耳泡发、鲜百合、淮山、胡萝卜片、荷兰豆等材料焯水后,热锅少油先下胡萝卜荷兰豆翻炒,再加入木耳百合山药快速翻炒,加少许盐和蚝油调味。此菜滋阴润燥、健脾养胃。

台风过后对抗外邪

台风过后,大家会觉得湿气很重。在中医看来,台风会带来 “风邪” 和 “湿邪”。刘旭生指出,调理要着眼于平肝理气、健脾祛湿、宁心安神,通过饮食、起居和情志的调节,帮助身体对抗外邪,恢复内在的平衡,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食疗方一:菊花决明子茶

配方:杭白菊5克、决明子10克、枸杞子5克。

做法:将决明子与菊花、枸杞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5-10分钟即可饮用。

方解:菊花平肝清热;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枸杞子滋补肝肾。此茶对肝火旺引起的眼干、烦躁、血压偏高有很好缓解作用。

·食疗方二:四神猪肚汤

配方:芡实、莲子、薏苡仁、茯苓各10g,猪肚1个,枸杞6g,姜片少许。

做法:猪肚焯水1分钟备用,四神料浸泡1小时后加水煮开,加入猪肚和姜片小火炖40分钟,最后加盐和枸杞即可。点评:此汤源自中医经典方剂“四神汤”,具有健脾祛湿、和胃止泻的功效,适合岭南雨季湿气重、肠胃功能紊乱的人群。

·食疗方三:五指毛桃土茯苓煲鸡汤

配方及做法:五指毛桃50克、鲜土茯苓200克(或干品50克)、薏米30克、陈皮1瓣、红枣3颗、老母鸡半只。加水适量和姜片少许小火炖60-80分钟。

方解:五指毛桃(南芪)益气补虚、行气利湿,带有椰香,是岭南祛湿第一要药,且不温不燥;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通络;薏米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此汤气味醇香,祛湿不伤正,补而不腻,是应对“湿重”的绝佳汤饮。

秋季转凉易腹泻腹胀

除此之外,刘旭生提醒,秋分后气候转凉易引发腹泻腹胀等问题,成因在于寒邪袭腹、燥伤津液导致运化失常。饮食上忌生冷油腻,推荐小米粥、南瓜羹等温养脾胃的食物;保暖方面可腹部贴敷暖宝宝或艾灸肚脐神阙穴。

·保健穴位推荐: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健脾益气;中脘穴,位于肚脐正中线上四寸,和胃降逆;神阙穴,即肚脐正中,温阳散寒。按摩时力度以局部酸胀得气为度,不宜过重。

·简易艾灸法:

可每日灸足三里和神阙穴10-15分钟,体弱者适当减少时间,儿童艾灸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且注意距离防止烫伤。

文、图|记者 朱嘉乐实习生 王雯燕 通讯员 粤卫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养生   秋分   燥热   岭南   中医   百合   沙参   艾灸   土茯苓   毛桃   做法   玉竹   决明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