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称人民币是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远超SWIFT排名!谁在说谎?

9月22日A股收盘后,国内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一把手”汇聚一堂,共同出席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位领导说了不少,其中央行行长潘功胜提到了一点极具振奋人心但又有点令人困惑之处。

他讲到,“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振奋的地方是显而易见的,人民币从在国际上“默默无闻”到发展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支付货币,是“十四五”取得的重要金融成就,疑惑之处则是潘功胜的发言内容和SWIFT近期公布的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对不起来。

根据SWIFT的数据,8月人民币的全球支付份额是2.93%,排在全球第六位,不仅同美元、欧元有明显的差距,更是落后于英镑、日元和加拿大元。

第六位和第三位完全不同,这是怎么回事?是SWIFT统计错了,还是潘行长的说法夸张了?

答案是都没有胡说,导致排位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的不同。

SWIFT是全球主流跨境支付报文系统,但不是唯一的系统,它只能统计利用本系统提供报文服务的交易记录和数额。换言之,如果不走SWIFT完成跨国结算,那么相关交易额就不能被统计进去。

潘功胜行长引用的是全口径数据,不仅包括SWIFT的交易数额,还有通过其它系统或其它模式完成的人民币交易支付。

那么SWIFT“遗漏”了哪些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支付的交易呢?大致有三类。

第一,利用CIPS完成的人民币跨境支付。

和SWIFT只有报文传输功能不同,CIPS既能传输又能结算,之前主要承担结算功能。然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及越来越多的直接参与者加入,绕过SWIFT直接使用CIPS完成支付、传输、结算的人民币交易越来越多。

统计数据显示,CPIS在2024年处理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金额同比大涨43%,今年势必继续大涨。将通过CIPS完成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统计进去,将大大提升人民币的全球支付份额。

第二,国内支付用不着SWIFT。

传统思维中SWIFT只是用于跨境支付的,但国内支付其实也能使用,比如欧元、英镑等大量境内支付就用到了SWIFT。我们人民币境内交易肯定是不用SWIFT的,因为没有使用的必要,这意味着庞大的国内支付数额没有统计到SWIFT支付份额里,拉低了人民币的使用占比。

第三,1万美元以内的小额支付不走SWIFT。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跨境电商业务,一些单子的交易价格只有几百甚至几十美元,这类1万美元以内的小额支付通常不会走SWIFT。因此,C2C跨境交易里不少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小额支付同样未能进入SWIFT的数据库里。

综上所述,双方都没有说谎,只不过引用的数据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

SWIFT统计不到使用该系统之外进行人民币支付的交易数额,我国央行则可以得到全口径数据,从全面性的角度来说潘功胜行长讲的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更具代表性,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些年里取得的实质性成就。

当然,第三和前两位的差距是挺大的,尤其是美元,该货币依然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在多个支付、储备、投融资等多个维度占据绝对的主导位置,中短期内找不到挑战者。

因此,认为人民币在数年内能够赶上甚至替代美元成为新的世界货币,这种速胜论式的观点是要不得的。

我们需要看清形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缓慢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央行   货币   人民币   全球   行长   数额   报文   份额   数据   小额   口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