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乌战争的爆发,像是给欧洲敲了一记警钟。这场冲突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还把欧洲在能源、军事、经济上的短板暴露得一清二楚。
能源价格飞涨,军事上依赖美国,经济动荡加剧,这些问题让人不由得联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朝——一个曾经辉煌却因闭关锁国、科技创新落后、军事无能而走向衰落的帝国。欧洲今天的处境,跟清朝当年的遭遇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而反过来看中国,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硬是让中国在外部封锁和压力下站稳了脚跟,还一步步崛起为大国。欧洲会重蹈清朝的覆辙吗?中国的发展经验又能给欧洲啥启示?
俄乌战争一打起来,欧洲就有点慌了手脚。先说能源问题,欧洲对俄罗斯的依赖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2021年,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占欧盟需求的将近40%,德国、意大利这些工业大国尤其靠得紧。结果战争一爆发,俄罗斯一拧阀门,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就断了链子。
2022年,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量暴跌,逼得各国只能高价从美国、卡塔尔买液化天然气。能源价格蹭蹭往上涨,电费、取暖费翻了好几倍,老百姓叫苦连天。
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火车头,工业生产直接受挫,2023年GDP增长率跌到1.3%,是近十年的最低点。
再看军事方面,欧洲的短板更扎眼。几十年来,欧洲国家一直靠着北约和美国的保护伞过日子,自己在防务上的投入少得可怜。
2022年,欧盟27国的国防预算加起来也就美国的1/3,还分散在各国,压根儿没法拧成一股绳。俄乌战争一开打,欧洲发现自己连打一场常规战争的能力都没有。
德国的坦克数量倒是挺多,但能用的没几辆,2022年还有媒体爆出德国士兵训练时拿扫帚当枪使,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英国也承诺给乌克兰送坦克,可实际能开动的就几十辆,大部分老得掉牙。军事上的依赖,让欧洲在国际舞台上说话都硬不起来。
经济上,欧洲的日子也不好过。俄乌战争把全球供应链搅得一团糟,粮食、化肥、能源价格齐齐上涨,欧洲的通货膨胀直接失控。
2023年,欧元区的通胀率飙到8.6%,创下历史新高。欧洲央行没办法,只能加息压通胀,可这又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涨得飞快,抗议活动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接连爆发,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福利体系也撑不住了,政府的财政赤字拉大,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意大利的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50%,远远超出了欧盟60%的红线,经济危机随时可能炸雷。
回过头来看看清朝末期,欧洲今天的困境还真有点像当年的影子。清朝在18世纪的时候,经济总量占全球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老大。
可到了19世纪中后期,这个庞然大物却轰然倒下,成了列强眼里的肥肉。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用几艘军舰就敲开了清朝的大门,逼着签了《南京条约》,割了香港,还开了通商口岸。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惨,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清廷又签了《天津条约》,主权被剥得七零八落。到19世纪末,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清朝为啥会落到这步田地?原因不少。首先是科技创新掉队。清朝搞了几百年的闭关锁国,自以为天朝上国,不屑于学西方的工业技术。
19世纪中叶,欧洲已经迈进工业革命,蒸汽机、铁路、工厂遍地开花,可清朝还守着小农经济不放,生产力完全跟不上趟儿。
其次是军事不行。清朝的军队装备老掉牙,火枪、刀剑对上英国的洋炮,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鸦片战争时,清军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几仗下来就全线崩溃。
还有就是闭关锁国带来的信息闭塞。清廷压根儿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天,等明白过来时,已经被列强按在地上摩擦。
跟清朝的衰落比起来,中国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发展简直是天壤之别。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底子薄得不行,工业基础几乎是零,还得面对西方的封锁和围堵。
可毛泽东没慌,他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硬是带着全国人民趟出了一条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重点抓重工业,像鞍山钢铁厂这样的项目成了国家的命根子。
1951年,毛主席亲自拍板支持鞍钢三大工程——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1953年完工时,他还发了贺信,说这是“1953年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大事”。这几项工程一落地,中国的工业实力立马上了个大台阶。
到了60年代,中苏关系闹翻,苏联撤走了专家和技术援助,毛泽东果断推动“三线建设”,把工业基地往四川、贵州这些内地山区搬。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炸响,震惊了全世界,成了第五个核国家。1967年,氢弹又试爆成功,国防实力再上一层楼。这些硬家伙可不是靠别人送来的,全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
毛主席还特别重视教育和科技。他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推动扫盲和教育普及,195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正是这些积累,才有了后来中国在航天、高铁、5G上的大突破。可以说,毛泽东的眼光看得远,他早就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手里,国家才能站得稳。
欧洲现在的处境,跟清朝末期还真有不少重合的地方。首先是科技创新的滞后。欧洲在汽车、航空这些传统领域还有点优势,可整体上看,早就被美国和中国甩在了后面。
2023年,全球市值前十的科技公司,美国和中国占了九成,欧洲连一个都没挤进去。欧洲的科技人才也在流失,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要么去了美国,要么被中国挖走,创新的底气越来越不足。
其次是军事上的软肋。欧洲国家几十年来靠着北约和美国的保护,自己的军队建设稀稀拉拉。2025年,欧盟的坦克总数大概是4244辆,听着不少,可型号五花八门。
德国的“豹2”、法国的“勒克莱尔”、意大利的“阿瑞特”,各干各的,根本没法统一指挥。俄乌战争一打,欧洲连支援乌克兰的武器都凑不齐,暴露了防务能力的短板。
还有能源依赖这块儿,欧洲跟清朝也有点像。清朝当年死抱着农业不放,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欧洲呢,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太深.
俄乌战争一爆发,能源安全就崩了盘。2022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到欧洲的量从1410亿立方米跌到不到500亿立方米,欧洲只能花大价钱从别处补窟窿,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欧洲要想不走清朝的老路,就得好好想想咋办。中国的发展经验其实能给不少启发。首先是科技创新这块儿,欧洲得下血本。
2023年,欧盟搞了个“地平线欧洲”计划,打算在2021-2027年投955亿欧元搞科研和创新,听着不少,可跟美国和中国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美国2023年的研发投入高达7200亿美元,中国也有4000多亿美元,欧洲得再加把劲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未来科技上。
其次是军事自主性。2021年,欧盟启动了“欧洲防务基金”,计划在2021-2027年投164亿欧元搞防务研发和采购,可这点钱跟美国的国防预算一比,简直不够看。
美国2023年的国防预算超过8500亿美元,欧洲得整合资源,建一支像样的统一军队,才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板。
再有就是能源多元化。2022年,欧盟推出了“REPowerEU”计划,想在203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到45%,还打算多找几个天然气进口渠道,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这方向是对的,但得加快脚步,不然能源安全这根弦还得紧绷着。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