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塔织起安全“围脖”

8月的长江南通段,烈日炙烤着江面。一座217米高的全钢索塔,稳稳矗立在南通如皋长江镇北岸的施工区。随着最后一段重达167吨的钢塔节段精准吊装到位,世界首座全钢结构索塔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北主塔塔柱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成为全线首座完工的塔柱。

北航道桥为主跨1208米的单跨吊悬索桥,配备南北2座门式结构钢塔,均由振华重工建造。乳白色的北主塔高耸入云,与天空融为一体,塔柱顶部有一圈深绿色的网状围栏,就像是塔柱的专属“围脖”。

所谓“围脖”,其实是振华重工项目部搭建的液压自爬升安全施工平台,分为上下5层,总高14米、宽1.6米,采用全封闭设计。作为振华重工首次应用于钢结构项目的创新设施,该平台能随着钢塔的“长高”而不断抬升,依托一套集智能化监控、模块化平台、标准化管理于一体的安全生产体系,筑起了超高钢塔施工坚实的安全防线,让217米的高空作业不再是“高空走钢丝”。

在超高钢塔的高空作业场景中,传统的操作平台受限于塔身承载、高空抗风及传统作业模式,大多是紧凑的“贴身式”设计,宽度往往仅能容纳10余人侧身操作,工具和材料需紧贴塔身摆放,工人转身都得格外小心。项目部搭建的新平台彻底打破了这种局促感,1.6米的身宽是传统脚手架平台的2倍,高峰期可容纳40人协同作业,堪称高空作业的一场“空间革命”。“以前高空焊接,转身都怕碰到气瓶。现在不仅能放焊机、工具箱,有人经过的时候也不需要特意起身让道了。”焊工李振明一提起这个平台就赞不绝口。

“在以前,脚手架平台拆1次就废1批材料,而我们这个能‘长个儿’。”项目生产经理吴宏亮指着塔身的轨道说。塔身外侧预装的几条平行轨道如同坚实的“骨架”,新平台就沿着这些轨道稳稳“生长”。原来,传统围栏装拆1次要8小时,而该平台通过液压顶升系统沿预装轨道整体爬升,单次爬升仅需4小时,可节约一半时间。

高空作业安全监管一直是悬在项目头顶的“紧箍咒”,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项目引入了全维度数字化监控系统。北主塔施工过程中,每层平台均布设有红外感应摄像头,可实时捕捉焊接火花、人员动线、设备状态等关键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只需通过监控屏幕,就能将整个平台尽收眼底,像是安上了一双360度“安全眼”。

“安全眼”在防台防汛期间尤为重要。台风来之前,各层平台的人员动向和材料位置都能投射到监控屏上,可以有效避免人员遗漏、设备未固定等情况。指挥人员通过监控实时画面,利用对讲机和广播指引工人走最安全的路线,帮助全平台最快撤离。“台风来临前,高空作业紧急撤离容易手忙脚乱,幸好平台有监控系统,咱们小半天就把人员和物料撤得干干净净!”提及不久前因台风恶劣天气的撤离经历,王仁和难掩自豪。

自项目建设以来900多个日夜,张靖皋项目凭借出色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劳动竞赛中屡获佳绩,更荣获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建设交通强国标志性工程”授旗,他们正以科技与匠心在长江上书写新时代的“平安答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科技   围脖   平台   高空作业   项目   人员   轨道   重工   悬索桥   传统   高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