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 张雪莉 罗塽(重庆大学)
近日,一则“产妇被酒店追讨三年前月子房费”的新闻引发热议。事件中,产妇通过月子中心入住合作酒店休养,在已向月子中心支付全额服务费后,竟在三年后被酒店以“未付房费”为由告上法庭。耐人寻味的是,本该承担核心责任的月子中心,却在这场纠纷中悄然“隐身”。
细究这起纠纷,月子中心的“隐身术”令人惊叹。作为服务的组织者,月子中心通过双重合同架构:既与产妇签订服务合同收取全额费用,又与酒店建立合作关系。这种设计使其在纠纷发生时,可以以“中介”身份全身而退,将矛盾转嫁给消费者和酒店。
这种操作手法暴露了多重问题。月子中心利用了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和特殊时期的弱势地位。经历分娩的产妇身心俱疲,维权能力较弱,却要面对复杂的法律纠纷,这无异于二次伤害。其次,现行监管体系对月子中心这类服务机构的责任界定仍显模糊,为其逃避责任提供了空间。更深层次看,这种现象反映了新兴服务业态监管的滞后性。当商业模式创新快于制度建设,当企业可以轻易通过合同设计规避责任,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就面临着严峻挑战。
要破解这一困局,首先需要监管部门明确月子中心作为服务集成方的法律责任,杜绝其通过合同游戏“金蝉脱壳”的空间。同时,司法系统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应当穿透合同表象,让真正的责任方无处遁形。
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必须让每个市场主体都恪守责任底线。任何商业模式创新都不应以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唯有让该负责的人无法“隐身”,让监管的利剑时刻高悬,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公平、更有温度的消费环境。这不仅是对个案正义的追求,更是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守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