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碰到的最大年纪的自愿者‘减去’碰到的最小年龄的自愿者,大家猜猜相差多少?”昨天是2050大会最后一天,面带微笑的王坚院士慈祥得像个老父亲,看着台上的年轻人分享了一个多小时后,抛出这个问题。
答案是92岁。“最小的自愿者只有9个月,最年长的已经92岁了。”他继续分享今年自己在现场的各种奇遇。“只要见面,就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也是在昨天,都市快报九千光年俱乐部在2050大会现场组了一个局,和很多新老朋友见了面。
在这场跨越五个世代的对话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热爱”。时代在变,表达“热爱”的方式越来越跳脱,但那份炽热的初心始终未改。
顺势而为
作为70后创业者代表,凌迪科技Style3D创始人兼CEO刘郴关于热爱的分享,从一枚珍贵的1888年纪念章说起。这枚印有比利时化学家、企业家欧内斯特·索尔维头像的纪念章,是他在法国时偶然淘得。索尔维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主要资助人之一,也是索尔维会议的发起人。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因一张合影而全球闻名——几乎囊括当时世界上所有伟大科学人物,29人中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
刘郴一直把这枚纪念章挂在公司墙上。“正因为有了偶像的激励,我们才能在底层逻辑上持续创新。”当年从纺织服装专业毕业后,他一头扎进科学世界:从纺织服装跨界到生物信息和计算机学。
在此过程中,刘郴发现科学与艺术的相通相融。他创立的凌迪科技Style3D,凭借“AI+3D”核心技术,正在重塑纺织服装业生态,成为众多大牌背后的“神助攻”。
对于热爱的这份事业,刘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周期分析框架:“顺势而为。什么是势?就是对周期不同阶段的判断。”历史周期、科技周期、金融周期、行业周期、个人周期……当这些周期轨迹交汇时,企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便清晰可见。他主张通过多维周期的分析,捕捉时代机遇。
对于一目可视创始人兼CEO周舒扬而言,“顺势而为”就是在2017年以“医学插画师”的身份,被《都市快报》报道出圈的一年后,辞去外科医生的工作,寻找一种全新可能。如今,他创立的一目可视,将“医学可视化”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互联网医典配图风格,几乎都是公司主导设计的。”周舒扬话锋一转,“不过,这只是我们早期做的事。”
眼下,他和团队打造的以视觉为主导的生物医学知识库“一目可知”,将原本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内容,已提供超10万张高质量医学插图,成为医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推手。
此外,他们开发的智能交互API(应用程序接口),能够实时解构医学文本,自动生成个性化的交互式图文视频,让复杂的医学内容变得生动易懂。
这个从小喜欢绘画的80后,将个人兴趣与现实中的痛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用视觉语言打破医学知识的壁垒,正是周舒扬始终如一的创业初心。
热爱与坚持终能抵达远方
当现场分享来到90后代表、浙大二院肺移植科外科医生赵晋出场时,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自带的PPT上写着一行大字:我的故事:垫底医学生逆袭顶级三甲。
如果不是他自揭“老底”,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胸心外科博士,曾是文化课挂科、沉迷游戏的“问题学生”。
“没关系,这些不是黑历史,而是来时路。正视过去,才能面向未来。”本科临近毕业的赵晋,开始“痛定思痛”。考研成功“上岸”后,他师从“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教授,自此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赵晋分享了一张近期“空中飞人”的行程图:4月20日-24日,杭州、天津、广州、哈尔滨、重庆多地跑,“哪里有供体就往哪里飞。”
这一轮AI浪潮,也给器官移植带来了变革。
“从器官匹配与分配、器官评估,到受者并发症的预测与分析、器官急性/慢性排异的检测与预防,AI将会让精准医学成为现实。”赵晋说。
00后的蒋正豪同样带着自己的成长故事上台。如果说赵晋是从“垫底医学生”到“肺移植先锋”,那么蒋正豪就是完成了从“不务正业”的高中生到优秀无人机创业者的蜕变。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高三那年。偶然参加了一场无人机趣味赛并拿下第一,点燃了蒋正豪对这项技术的热爱。
进入大学后,这份热情越发炽烈。他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无人机研究,也因此挂了不少文化课。为了“刷”经验,他还跑去无人机相关的公司打工。从测绘、建模、巡检,到当司机、做搬运工,乐此不疲。
大学期间,WUTP无人机工作室成立,也就是重隼科技的雏形。
2021年冬天,正是工作室发展的关键阶段。温州山区一位老人在山林中迷了路,当地救援队借助他们团队研发的无人机热成像技术,几个小时就找到了老人。正是这次的成功救援,让这个年轻人看到了科技进步的意义。
去年7月,蒋正豪大学毕业。而在这之前,他已拿到了人生第一笔融资,成为杭州最年轻的CEO之一。
这两个看似手握“逆袭爽文剧本”的年轻人,其实诠释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道理:起点不论高低,热爱与坚持终能抵达远方。
一个12岁AI资深用户的日常
小学生、AI资深用户,独自开发“长文本变思维导图”工作流,多次在一些人工智能赛事和平台获奖……当这些要素叠满,你会有什么想法?是脑中响起“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的旋律,还是萌生“我家那小崽子也能这么厉害就好了”的念头?
2023年7月,年仅10岁的吕思彤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电脑。妈妈允许她每天玩1-4小时游戏。2024年3月,她在Coze(字节跳动推出的AI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平台)上,开发“青蛙外教”智能体,陪她学英语。半年多后,吕思彤独自开发的“长文本变思维导图”工作流,上架就被平台推荐,目前已有近200人付费使用……
小小年纪,感悟却不少,吕思彤现场就开始飙“金句”:“AI是一个无龄化的领域,不管你是5岁还是105岁都可以在AI的世界里学习和探索”“发现问题的人是普通人,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她说,过去21个月里花了3000多个小时,开发出100多个功能各异的AI应用。“每天放学后至少2小时,节假日除了吃饭和运动,全在做AI。”
会影响学习吗?她预判了场下成年观众的心中疑惑:“这就好比问大人:‘你喜欢钓鱼、摄影、旅行、聚会,会不会影响工作?’当然不会,反而让你更放松、更有灵感。AI让我更像一个真正的学生——爱问题、爱世界、爱创造。”
打造一个梦想实现工厂,是吕思彤正在做的一件事:用AI技术,让每个人的奇思妙想都能通过“一张照片+一个梦想”的简单公式,变为现实。
在这个10后眼中,AI已经超越兴趣爱好的范畴,成为“我的生活日常”。
记者 童蔚 梁应杰 摄影 夏阳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