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茅台,流水的董事长。
最近,茅台又换董事长了。五年四任的更换速度,只有茅台才经得起折腾了。换做其他品牌,可能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回顾茅台这五年的领导层变迁:
2020年3月,高卫东接替李保芳担任茅台集团董事长。
2021年8月,茅台董事长更换为丁雄军。
2024年4月,张德芹接替丁雄军出任集团董事长。
2025年10月25日,陈华成为茅台的新掌舵人。
但老百姓,真的不关心茅台换不换董事长。
谁执掌茅台,之于为柴米油盐奔波的寻常百姓,其相关性大抵不高于月球上的环形山由谁命名。
白酒的金融属性正在趋近于零
茅台5年换了4任董事长,其他酒企就好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今年以来,白酒行业已掀起一轮密集换帅潮:
3月,舍得酒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邹庆利请辞;
7月,洋河前董事长张联东辞任;水井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卸任;金种子酒董事、总经理何秀侠辞职;
10月,珍酒李渡原CEO颜涛退守二线,公司老将汤向阳接棒。
茅台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白酒行业的问题。
在以前,白酒不仅仅是酒,更是一种被精心构建的社交硬通货。

在过往那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高端白酒,尤其是茅台,是商务宴请中无可替代的关系锚定物。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价值背书和信用凭证。
在一场决定性的饭局上,打开一瓶茅台,意味着对客人的最高尊重,也彰显了主人调动稀缺资源的能力与实力。
这瓶酒的价签,等同于这场饭局所能撬动的商业价值。
其底层逻辑,与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地位惊人地相似:它的价值并非由酿造一瓶酒的实际花费决定,而是由一种广泛而坚固的社会共识所赋予——所有人都相信它值这个价,并且愿意在特定场合为此支付高昂溢价。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酒从液体成为了一种金融神器。
然而,任何依赖共识的体系都无比脆弱,现在,关于白酒的共识已经崩了。
市场反应永远最直观:10月28日,25年飞天茅台散瓶批发价已经跌破1700,来到1690元/瓶。
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许多酒企的财报上,营收与利润数字或许依然还不错,但股价却长期低迷,尽显疲态。
这些,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问题:白酒这瓶曾经无所不能的液体黄金,正在无可挽回地褪色。
白酒为什么不行了
信仰的崩塌并非一日之寒。
在经济下行期,白酒巨头们不得不陷入“维持金融形象”与“追求业绩增长”的左右互搏。
但具有金融与货币属性的物品,滥发是大忌。
一个国家如果疯狂印钞,那这个国家的货币信用必然会崩塌。一些酒企在过去几年,就干了类似的事。
某些头部酒企设定官方指导价,可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因为稀缺性,黄牛将酒炒到了两三千元。这种一瓶难求的现象,实际上是在维护币值稳定。
然而,作为上市公司,酒企又面临业绩增长的巨大压力。毕竟黄牛赚的钱无法进入公司口袋。
于是,它搞起了直销,直接将部分原本流向传统经销商的货,在自家平台售卖。
从财报数据看,某头部酒企直销收入占比大幅攀升,已经从2018年不到10%涨到了如今的近50%。
这无疑是一场草台班子式的左右互搏。一边想让市场相信其“货币”稀缺,一边又亲自下场大量投放“货币”到市场。

当普通人能更容易买到平价高端白酒时,有关金融的共识就已经开始动摇。
囤酒的黄牛和投机客最先察觉危机,纷纷抛售,市场价格下跌,负反馈循环就此开启,曾经“买到就是赚到”的神话破灭。
此外,过去,白酒最大的应用场景是高端商务宴请,背后是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繁荣、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宏大叙事。如今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家开始降本增效,这种“奢侈的润滑剂”自然用得少了。
最简单来说,以前谈一个几百万的合同,喝两瓶茅台不算啥。但是现在可能就一个几万块的小项目,难道还喝茅台?
老板自己都心疼。
回归到消费品本身,才是白酒的未来
其实,年轻人不是不喝白酒了。名酒企们今天遇到的困境,也跟年轻人喝不喝白酒关系不大。
真正的转向,是经济新常态下白酒从奢侈品到消费品的属性回归。
过去支撑白酒高估值的,从来不是酒本身的饮用价值,而是 “买涨不买跌” 的市场共识。当金融属性退潮,高估值神话自然破灭,白酒行业才不得不直面本质:它首先是一款饮品,而非投机标的。
如今的消费市场,早已给出清晰答案。

汾酒深耕大众消费赛道,推出多款亲民价位产品,适配家庭聚餐、老友小酌的刚需。今年上半年,汾酒营收已经稳居行业前三,前两名是雷打不动的茅台和五粮液;
38度国窖1573跳出传统餐饮场景,融入悦己小酌、微醺社交等新消费语境,已经成为百亿大单品;
江小白精准捕捉年轻人朋友小聚、情绪表达的日常场景,用轻量化包装让白酒成为平凡生活的调味剂,在2019年就卖到了30亿;
牛栏山持续向民生化转型,与真实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十年累计销售已经突破60亿瓶。
其他大众酒饮品牌也纷纷发力,让白酒摆脱高端宴席的束缚,走进更烟火气的生活场景。
商务宴请市场的转变更具说服力。某调研显示,超60%的商务宴请已从高端酒品转向中低端选择。降本增效的共识下,没人再为虚无的身份象征买单,酒的核心功能回归到烘托氛围而非 价值背书。
这意味着,白酒行业的 “去金融化” 已是必然。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稀缺性的炒作,而是品质、性价比与场景适配度的比拼。
白酒需要放下硬通货的身段,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它可以是家庭团圆时的一杯暖意,是朋友相聚时的一份热闹,是日常小酌时的一份惬意。
唯有彻底扎根消费品本质,贴合大众 “过日子” 的需求,白酒才能跳出当前的转型阵痛,找到长久的发展路径。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