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一过,天就真的冷了。早晚温差大,风一吹,骨头缝儿都发凉。很多人这时候犯毛病,不是头疼就是咳嗽,不是胃不舒服就是浑身乏力。为啥?其实寒气一进体,五脏六腑都容易“受伤”。
这时候喝汤是个好办法,热气腾腾,暖身暖胃,比穿两件衣服还实在。有句老话说得好,“寒露多喝汤,不劳医生帮”,不是瞎说,是有道理的。
那问题来了,喝什么汤才算对路子?不是随便一锅汤就能养身,这里头有讲究!
寒露时节,天气没有春秋两季的那种“温柔”,反而像是突然被扔进了冰箱,尤其清晨和傍晚,冷得让人打哆嗦。这时候人最容易“上火”又“受寒”,矛盾得很。
从中医角度讲,寒露之后,阳气逐渐内收,阴寒之气逐渐加重,人体的免疫力也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波动期。你会发现,稍一着凉就嗓子疼,饭吃多了就积食,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坐着也疲惫。
根据一项覆盖8省份超5万人群的健康调研,在寒露到霜降这段时间内,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关节酸痛的报告率明显上升,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几乎是“躺枪”的主力军。
还有个冷知识,寒露之后,血液黏稠度会上升,循环变慢,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总有人觉得手脚冰凉、头晕眼花,甚至突然胸闷气短的根源之一。
所以,别小看这一碗汤,它可能就是你家里人秋冬交际最需要的“热能补给站”。
不是所有人都怕冷怕风,但这几类人,寒露一来,几乎是“中招”的第一批。这不是体质差,而是身体本来就容易寒湿入侵。下面这5种情况,看看你或你家人有没有:
很多人一说喝汤,就想到炖鸡、炖排骨,越油越香。但寒露时节,讲究的是温补、润燥、调气血,不是拼命往肚子里塞油水。以下5碗汤,才是这个节气该喝的“硬菜”:
1. 胡桃山药瘦肉汤
这碗汤,润肺、补肾、健脾,一举三得。胡桃仁温补肺肾,山药健脾益气,瘦肉不腻,适合一家老小。关键是它不上火、不油腻,秋天喝最养人。
2. 百合莲子银耳汤
这是老一辈秋天常煮的甜汤,百合润肺止咳,莲子养心安神,银耳滋阴润燥。对那些晚上睡不好、口干舌燥、皮肤起皮的人特别好。女性在这个节气喝,皮肤会更细腻。
3. 花生红枣猪蹄汤
别怕猪蹄油,这锅汤其实是“气血汤”。花生补脾养血,红枣补中益气,猪蹄胶原蛋白丰富,还有润燥的作用。寒露之后,手脚冰凉、脸色发白的人,建议一周喝一次。
4. 南瓜小米绿豆汤
这不光是汤,更像一锅“养胃粥”。南瓜补中益气,小米健脾养胃,绿豆清热解毒。有人会问,绿豆不是寒的吗?但煮熟与南瓜搭配后,寒性中和,反而能调理内热又不伤胃。
5. 生姜紫菜豆腐汤
生姜驱寒,紫菜润肺,豆腐清淡又含植物蛋白。这碗汤做起来快,适合上班族,早晨喝一碗,暖胃醒脑,一整天都舒服。
汤不是随便喝的,讲究“时、量、温、料”,乱喝不仅不养身,还可能加重身体负担。以下建议,简单实用,记住了就能少跑几趟医院:
汤最好在早晨或晚饭后1小时喝,不要空腹喝浓汤。
汤里别放太多调料,尤其是盐和味精,越清淡越养人。
汤不在于量多,喝到微汗刚好,撑着反而伤脾胃。
汤料要讲搭配,寒热互补,别只图口感。
家里有老人的,炖汤最好用砂锅,小火慢炖,汤才有养分。
汤煮好后,别反复加热,最好一次喝完,剩下的也要当天喝掉。
寒露后喝汤要有节奏,不要天天喝大补汤,容易上火、积食。
寒露之后,养生要顺着节气走,不能硬来,也别跟风。别总想着靠“补”来解决问题,关键是调。人活着不是拼命塞营养,而是把身体的节奏慢慢调回来。
汤是个媒介,是个载体,能暖胃、暖心、暖生活。每天给家人熬一锅汤,不只是养生,更是一种陪伴方式。别小看这一碗热汤,它可能是你给家人最实在的关心。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校注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版。
2. 李可主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