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牧青野
本文首发小十点
昨晚,我的一个家长,又在半夜12点,给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抱怨儿子是个白眼狼。
她在那头哭得大声,我在这边,有些替她难过,但更多的是平静,还有一些被深夜打扰后的无奈。
看她哭,我却几乎无动于衷?
因为这要从两年前,我第一次见她说起——
两年前,她带着儿子来我这里上课。
看她手头比较紧张,我建议她可以先缓缓,毕竟不走专业的话,有些兴趣课真的不必急于一时。
但她说儿子喜欢,在家吵着闹着要上。
而且她儿子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她总觉得特亏欠他。
所以今年终于把儿子能接到身边后,只要是儿子说出口的愿望,她都想尽力满足。
我再次委婉劝她,她依旧不为所动。
最后,我只能在费用方面尽可能给了她最大优惠。
可看着她东拼西凑付钱时,她儿子却离她八丈远,还一脸嫌弃地抱怨:
“你能不能快点!”
当时看见她儿子理所当然,又厌恶她的神情,我心里咯噔一下:
总觉得她这样无条件、无底线的付出,到最后可能压根换不回儿子的知足和感恩,还会喂大儿子的贪心,养出一个真正的白眼狼。
没想到,一语成谶。
因为从那天之后,我几乎亲历了她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一切……
无条件、无底线&不感恩、不珍惜
先简单说下我这位家长的情况:
她和老公结婚后,就去了外地打工,俩人都是普通家庭出身,挣钱也不多。
儿子留在老家由奶奶带大。
老人身体不好,还要帮带其他儿女的孩子,所以对孙子的照顾,只能做到简单的温饱。
再多,就没有了。
所以同为父母,特别理解她对儿子的愧疚和爱。
可很多事,一旦过了度,反而容易变成害。
第一次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每年一次的省级春晚汇演。
当时我在群里发了演出的通知后,还专门强调了,类似的演出活动会有很多,希望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是否参加。
但因为这是一个集体节目,孩子们均摊下来的参赛费用并不高,所以在看到她给儿子报名的信息时,我直接登记了名字。
可她接下来发的信息,瞬间让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师,你能不能给我家儿子留个主持人的位置,他想当主持人,都和我闹了很多次了。
我想着我辛苦点没事,让娃有这个机会见见世面也挺好。
还有,费用能不能分期付?你放心,我不会拖欠的。”
当时看完信息后,我立马给她打了电话过去:
一再强调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演出,主持人的费用过高,同台还有好几位主持,分到每个孩子手中的台词也很少,参加的性价比比较低。
而且让孩子见世面的方式有很多。
与其用钱托举他站到本不太适合他目前实力阶段的演出舞台,不如鼓励孩子好好努力,将来用自己的实力站上更耀眼的舞台。
但我说得多了,她反而有些生气。
最后,她儿子参加了那次的主持人表演。
可她儿子全程都在冲她发火,埋怨排练太累,抱怨自己为什么站不到C位。
那件事之后,我专门留心了下她和她儿子:
她的衣服,一年换三次,冬季一次,春秋一次,夏季一次;
她儿子的衣服,每天几乎不重样。
一年级,她儿子零花钱是班里最多,请一帮同学天天刷校门口的零食铺;
二年级,她儿子什么文具都要最炫款,用一段时间不喜欢了就送人,然后骗妈妈说丢了;
三年级,她儿子什么都要联名款,她又省吃俭用,说不能穷养孩子……
她儿子年龄小一些的时候,对妈妈无条件满足他的做法很开心,时不时会给她说:
“妈妈,我最爱你。”
可随着她儿子年龄越来越大,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贵。
暑假去迪士尼,要住主题酒店,要买直通票;鞋子文具联名款已经没啥兴趣了,现在想要的,是每年有一个最新款手机……
可这时候,她经常爱说的那几句“亏啥都不能亏孩子”“孩子就得富养”“孩子要多见世面”再也解决不了她囊中羞涩的实际情况了。
她开始向儿子解释,希望得到儿子的体谅,但用她的原话说,她只要一开口,她儿子就是几句:
“你不就是舍不得你的钱嘛!”
“没钱你生我干啥!”
更甚至于直接威胁她:
“你到底给不给!”
“你现在什么都舍不得给我,以后老了我也不会管你!”
《觉醒的父母》中有句话写道:
“孩子现在的样子,是父母过去所有教育的结果。”
不是父母对孩子越好,孩子越狼心狗肺。
而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纵容和溺爱,会喂大孩子的贪婪和欲望。
短期的满足&长期的伤害
1、“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这句话出自心理学家武志红口中。
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过度的爱,而是一种错误的情感表达。
首先,在溺爱中成长大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遇到挫折就逃避,在家脾气大,窝里横。
还会形成一个难解的后果——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憎恨父母。
就像前面写到的这位妈妈,她儿子小的时候,能力弱,但只要提出什么要求,都能在妈妈那里得到满足。
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长大的他,在家有求必应。
可孩子是会长大的,孩子想要的东西的价码也是会越来越高的。
当他已经习惯了要啥有啥后,突然在长大的某一天听到父母说:
“对不起,妈妈给你买不了,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妈妈一些呢?”
这时候,孩子就会崩溃:
“原来我不是有求就有回应,原来我的父母一直在骗我。”
孩子的价值观一旦崩溃,恨意就会滋生。
但在此时,很多父母反而会觉得,自己终于把孩子养大了,孩子该懂事了吧。
可孩子早已被他们养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满足,有三个原因:
用无条件给孩子“物质补偿”的方式,投射自己童年的遗憾;
无条件满足孩子,也是一种“鸵鸟式防御”,目的是为了逃避当下的亲子矛盾,比如孩子一哭一要,父母立马就妥协;
有些父母会错误地以为,给了孩子物质满足,孩子开心了,自己就是个好父母了。
所以说,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满足了自己的“隐性需求”。
这也有了那句话:
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感受不到爱,反而会感到窒息。
2、 什么都满足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是社会人,他们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什么都要,父母什么都给,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联生活周刊》前段时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有作者写道,自己和老公带着家里3岁和8岁的娃出门玩了4天。
他俩兢兢业业做攻略,带着孩子坐沿海小火车,去大学打卡,吃另一种风味的美食,沙滩体验“白人式度假”……
行程老少皆宜、咸淡适中。
可俩孩子回家后,说:
“去外面玩挺累的,还不如在小区玩。”
有人总结说,这其实属于是“消费型快乐”,是用金钱堆积出的快乐,孩子没有“参与感”,无法“创造”和“输出”,所以获得不了深层的喜悦感。
这其实和我们今天聊的主题一样:
孩子花着父母的钱,吃着父母没有吃过的东西,最后还嫌弃父母赚钱的样子很难看。
不是孩子白眼狼、没良心,而是孩子没有在成长中没有主动去做成过很多事,他们习惯的,是父母什么都为他们“托举”好。
孩子无法参与其中,没有从挫折中建立韧性;
没有从小成就中收获自信,自然会觉得“人生无聊”“没意思”,甚至转头嫌弃父母为什么没有能力一直托举他!
适可而止的养育&恰到好处的感恩
那怎么做呢?
3个方法:
1、别急着“带”孩子看世界,先让孩子看看你的世界
很认同一句话:
“父母的生活圈、工作圈,是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
比起用无条件的满足去费力托举孩子看世界,不如让孩子看一看父母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父母最真实的样子,是塑造孩子三观的最佳范本。
一位中学生,在别人都在分享自己现实成就较高的父母时,她走上讲台,自信地说:
“我爸妈是收废品的,他们很辛苦,但从不抱怨生活,他们把我养得很好,所以我才这么壮。”
2、“付出”有门槛,“感恩”有仪式
心理学中有个“超限理论”,指的是当刺激过多、过强、太久后,反而会降低等待和忍耐力。
对孩子的付出,有一些“门槛”,守好一些边界,孩子才不会无底线地试探。
除了这些外,适当的一些感恩仪式也需要有。
比如父母可以设定一些固定的“家庭日”,或几分钟的“家庭时间”,彼此表达一些感谢。
“谢谢妈妈在很忙时还帮我整理了书桌”比“谢谢妈妈”更好;
“谢谢女儿/儿子在我累的时候帮我倒了一杯茶”比“谢谢女儿/儿子”更好。
还可以制造一些小惊喜,比如便利贴、小礼物。
总之,“付出”可以不着急,但“感恩”在生活中,可以时时有。
潜移默化,永远比刻意管教更有用!
3、别怕孩子“吃亏”,那是他走向世界的路
一个最近发生在我学生身上的案例:
一个17岁男孩,暑假偷偷刷了妈妈存在微信里的5000块钱,请同学去玩。
被妈妈知道后,男孩转头却说:
“不就5000块钱嘛!大不了就当我借你的,长大我挣钱了翻倍还你!”
他妈妈想要教育孩子,可爸爸跳出来说:
“咱家又不缺这些钱,别整那么小气。”
放纵,不是对孩子的包容,而是损害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
有句话说:
“爱和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有些苦,孩子必须自己承担。”
承担错误、经历风雨,都是孩子人生之路上的必修课。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这世间的养育,说到底终是一场因果。
你曾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未来收获什么样的果实。
父母以身作则,不溺爱、不放纵、有底线、慢引导,孩子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把孩子养得心怀感恩,是父母这一生最有福报的修行……
与诸位父母共勉!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