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时,偶然看到5元预制菜料理包的广告,手滑买了试吃装,按照包装指引,他把料理包放进沸水加热5分钟,一桌“大餐”就做好了。
灵机一动下,小帅又囤了更多料理包,分装后送进外卖平台,没花多少成本,一家纯外卖档口就开起来了,这剧情听起来像段子,但在现实里,这样的“外卖店”正越来越多。
上个月,我跟着凤凰网探访预制菜工厂,第一站是何总的厂子,在一个工业园区的破旧老楼里,昏暗走廊尽头的办公室里,何总围着蓝色围裙,端出凉拌海带丝和土豆牛肉让我们试吃。
海带丝还算清脆,土豆牛肉的食材新鲜,但能明显吃出来是预制的口感。
本来想觉得小厂肯定不正规,但跟着何总看了生产区才发现,原料肉虽然和货箱堆在一起,地砖上有污水没清,但没见虫鼠,卫生算合格。
不到10个工人在操作,厨师在大铁锅前搅卤汤,分装员手动称重鸡肉,那鸡肉看着有点粘稠,不过何总一直说“原料是出口级的,没有科技与狠活”,最后还拿出检测报告打包票。
离何总厂子不到2公里,有家规模大些的预制菜厂,情况就不一样了。
切配、烧制、包装区用玻璃隔开,部分菜用六爪机器搅拌,土豆牛肉要按克数抓料,再由机器灌汤封口,生产后还会复热检查微生物指标,研发室里还有工程师在搞新品。
但从销售小鑫那我才知道,这家大厂也找小厂代工,要是客户有要求,代工产品里还会加添加剂。
搞不清的是,消费者冲着“大厂品牌”买,最后拿到的可能是小厂货,这种代工关系到底该谁来管?
从工厂出来,我遇到了做预制菜外卖的婷婷,她的经历让我明白“轻松开店”背后的坑。
婷婷开煲仔饭外卖店快2年,一开始也想做现炒菜,可卖相不好没订单,无奈之下把70%的菜品换成了预制菜。
本来想拿货成本4到6块,定价15块总能赚点,但平台抽成不低,再加上推广费、免配送费,到手没多少。
“现在只能把价定到20以上”,婷婷说,就算顾客给口味差评,她也没办法,毕竟想赚钱,只能这么选,还有个客户更惨,8月拿2000多块的货开外卖店,一个月就关门了。
何总说,那客户刚开始搞平台活动,订单看着多,其实不赚钱,活动一停,每天就20几单撑着。
预制菜厂家的代理话术太诱人了,“4980元代理享12%返现”“6000元开店月入2万”,可真入局了才发现,代运营服务大多没用,有的承诺日销四五百单,实际连5单都没有。
很显然,这些厂家盯着的是创业者的代理费,不是帮他们赚钱,后来我参与了一次预制菜试吃,才算明白消费者为啥吐槽。
在一家大厂买了5款菜,花了22块多,加热倒出来时,一股混合酸味扑面而来,辣子鸡没了酥脆口感,花生疲软,还有怪味;梅菜扣肉勉强能吃,但肉质没嚼劲。
试吃员尝了几口就放下筷子,说“吃完有怪味反上来”,另一家小厂的小炒牛肉和巴西烤肉稍好,但烤肉的口感还是不自然。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有些厂家还在打“临期食材”的主意,何总就说过,冷鲜卖不出去会回收,二次冷冻做成预制菜,边角料还能拼9块9的套餐,这样的菜,就算便宜,谁吃得放心?
关于添加剂,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说合规使用就无害,毕竟“剂量决定毒性”,但大家怕的不是添加剂本身,是不知道商家有没有超标,更何况2024年3・15还曝光过用“槽头肉”做梅菜扣肉的事。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赖阳说,含防腐剂的常温预制菜会被淘汰,冷链无添加的才是主流,可现在市场上,廉价预制菜还是以“低成本”为主,跟消费者要的“透明、好吃”根本对不上。
探访结束后,我在高铁站吃了麦当劳,刷到有人卖乡村沙瓤番茄,评论里连运输磕碰都包容,突然觉得,大家不是拒绝预制菜,是拒绝被蒙在鼓里,拒绝用健康换便利。
资本把5元预制菜包装成“创业风口”“省钱选择”,收割完创业者,又盯着消费者的味蕾。
如此看来,要改变这个现状,监管得跟上,让商家标明预制菜身份;平台别再放任虚假门店;创业者也别轻信“低门槛高回报”的话,毕竟,没有哪门生意是真的“轻松赚”。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