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防震减灾再出发
唐山大地震49周年
引言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7.8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河北唐山。短短23秒钟的震颤直接导致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在瞬间被夷为平地,房屋建筑严重破坏,基础设施几乎全部瘫痪。
大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 (来源:《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据统计,此次地震整体的破坏范围约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达到14个省、市、自治区,21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1/3全国陆地面积,直接、间接涉及人口达到数亿人,死亡24万余人,重伤16万余人,7000多户家庭一夜之间消失。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给所有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市民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大理石纪念墙下祭奠自己罹难的亲人 (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眼49年,昔日的唐山早已挣脱当年破败的枷锁振翅腾飞,蜕变成如今中国北方举足轻重的新型工业化基地,而同这座城市一起不断提升的,还有我国持续精进与深化的防震减灾事业。
体制从无到有,
逐步健全
唐山地震后,我国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行政区域完成地震工作部门设立。1983年,国家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全国省级地震工作机构进行调整,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工作机构,实行以国家地震局为主,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2000年2月,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全国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高效应对地震灾害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此后,我国的防震减灾相关机制不断被优化,特别是2018年3月应急管理部的设立,全面整合了各灾种防范和减灾救灾等相关职责,使得防震减灾工作能够在“大应急”格局的保障下更为顺畅高效开展,全力提升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
应急管理部成立 (来源:环球网)
地震监测从信息滞后
向精准跨越
唐山地震前,我国地震监测手段有限,台站也很少。地震发生时,由于震级太高导致周边地震台测震仪记录出格、仪器失灵。当时的国家地震局无法第一时间准确判断震中位置、震级大小,最后是靠着开滦唐山矿的工作人员开车到北京去报信,大家才了解到震中唐山的真实情况。震后,国家大力投入地震监测能力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监测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7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东部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长三角等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0级,并实现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为公众防灾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提供服务。
中国地震预警网分布图
抗震设防能力从薄弱
到全面强化
提升建筑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环节。由于大地震前唐山大部分人都没有“抗震设防”的概念,因此大量房屋在选型和建造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地震可能带来的威胁,导致地震中唐山损失惨重,全市97%以上的工业和民用建筑被摧毁,倒塌房屋总面积1047万平方米,整座城市几乎夷为平地。唐山地震后,国家对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大地震的震害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工程抗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在后面的几十年里,国家又多次对建筑抗震标准进行完善,不断引入更加科学的计算模型和建设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同时,国家大力推动老旧建筑抗震加固,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标准并开展加固改造,从根本上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应急救援从仓促应对
到高效有序
唐山地震时,我国还没有“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的概念,抗震救灾属于缺乏准备的仓促应对。临时搭班子、抽调人员、筹措物资、组织运力,所以难免因为匆忙、混乱而影响救援效果。而如今,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形成覆盖各级各类、上下衔接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组建总计超过300支的重、轻型专业救援队,建立起从中央到县级的四级物资储备网络。同时,全国应急指挥系统、“天空地”一体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四级联动灾情速报平台也同步建成,实现震后0.5小时完成快速评估、2小时形成决策建议,4天完成烈度评定。此外,我国还建成超过7万座的应急避难场所,全方位构筑震后救援防线。
中国地震救援队在2025年缅甸7.9级地震 现场进行救援 (图片来源:新华社)
结语
从唐山地震的惨痛历史,到现今防震减灾体制和各方面工作的全面提升,我国在防震减灾探索中走出了一条艰辛又硕果累累的发展之路。然而,面对如今依然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活跃的地震活动情况,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防震减灾永远在路上。唯有持续深耕科技赋能,精进监测预报能力,加强震害防御能力,强化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与素养,方能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最坚实的防线。
参考文献
[1] 杨祖荣,骆宏望.从唐山到汶川——抗震救灾彰显的历史进步[N].解放军报,2008-06-11(005).
[2] 竣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日报)
[3] 闵宜仁:奋力谱写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国地震局)
[4] 这次地震改变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上海市地震局)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