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常考阶段特征及重点名词解释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产生、春秋战国
1.多元一体
所谓“多元”,是在中华民族内部各族不同文化和习俗,主要指“差异性”、“独特性”,强调多且不同;“一体”是指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统一于中华文化中,主要指“共同性”“统一性”,强调相似、汇聚、交流互通。例如:①新石器时期多种文化遗迹,彼此交流,带有对方因素。②境内各少数民族各有特色,构成了中华文化。
2.贵族政治
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政治成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
3.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指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西周依礼制宗法原则建构起来的大宗、小宗结构,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和族权的双重权力。
4.原始民主传统
商周时期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5.工商食官
商周时期,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百工和商贾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业,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
6.礼乐制度
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度,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各种礼仪配有相应的乐舞,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目的在于维护等级秩序,解决权力认同问题。
7.敬天保民
统治者应该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产物,是西周初期统治的治国方针。
1.华夏认同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少数民族所认同,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华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基; 利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的发展。
2.精耕细作
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表现: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型、明清引进高产作物)、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多种作物的轮作等。
3.自然经济结构
指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经济构成特征。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
4.自然经济
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侧重于生产目的)
5.小农经济
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营规模狭小。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具有分散性、封闭性、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侧重于经营规模)
6.自耕农经济
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的土地属于自己的(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7.商品经济
与自然经济对应,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间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就是市场经济。
8.重农抑商:
(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其中中唐以后到宋朝松动(古代:战国出现、秦汉推行、中唐至宋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固守坚持。晚清:抑商——甲午战后放宽限制——清末新政,奖励工商)
(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前期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