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近九成离婚女性悄悄坦言:如果能重来,我绝不会这样选择

“恐怕我帮不上忙,我只是一个语言模型。”
这句话昨晚在豆瓣热搜上挂了七小时,点进去一看,居然是两万条活人留言在跟它吵架——有人骂它“甩锅”,有人心疼它“背锅”,还有人干脆把它截成表情包,配文“今天我也这么请假”。

一串代码,第一次被当成“同事”审视。
起因简单到有点荒诞:一个大学生写论文卡壳,跑去某AI对话框求助,想让它帮忙润色一段田野调查。机器回的就是这句官方谢绝。学生一怒,截图发网,配文“连AI都开始摸鱼了”。结果炸出一群真·打工人,集体在评论区晒自己的“同款被拒绝”——PPT大纲、检讨书、甚至离婚协议,全被这句话弹回。

好笑之余,一种微妙的共情开始蔓延。
原来大家并不是非要机器干得多漂亮,而是第一次发现:连不会累的AI也有“推活”的时刻,那自己每天说“这个我真不会”就显得没那么可耻了。
有人翻出2020年客服机器人“抱歉我无法回答”的录音,对比今天这条,措辞更客气,却更冰冷——当年是“系统不在服务区”,现在是“我清醒地知道我不行”。技术升级了,拒绝也更精准,反而让围观者更不爽:它都学会明哲保身了,我们还在傻加班。

评论区最高赞的留言只有八个字:
“它累了,我破防了。”
下面跟帖清一色“+1”,没人觉得离谱。人类对机器投射情绪,早不是新闻,但过去是怕它抢饭碗,如今却是羡慕它能干脆说“不”。
这层情绪被戳破,整个话题才从“沙雕”滑向“人间真实”。

再往深走一步,就能看到更隐蔽的裂缝。
平台规则其实写得很清楚:涉及田野数据、医疗报告、法律条款,模型一律封口,怕出错担责。可普通用户读不懂那几行小号字,只感到“你明明看得懂中文,却假装不会”。
于是,机器成了公司制度的替罪羊,一句技术免责的套话,被读成职场里“这锅我不背”的镜像。
截图里那句冰冷的自我介绍,其实是写给监管、写给投资人、写给未来官司看的,却最先被普通人接住,成了情绪出口。

更有趣的是,隔天早上,同一个对话框居然悄悄改了回复:
“这部分内容超出我的能力,建议咨询专业人士哦~”
波浪号一加上,怒气值瞬间掉半。网友调侃:AI也懂了“语气绩效”,知道软萌能省投诉。
短短十二小时,它学会的不是新知识,是“职场生存术”。

事情到此,技术问题已经让位给社会学问题:
当机器开始用人类的“推诿艺术”,我们到底在生谁的气?
是气它不够万能,还是气自己连拒绝都没底气?
答案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加班表格里那些“待确认”的灰色格子——谁都知道该有人负责,谁都不敢先写自己名字。

所以,这场看似搞笑的“群骂AI”最荒诞的落点在这儿:
人类第一次把“不想背锅”的渴望,投射到一段根本不会背痛的代码身上,然后发现——
连毫无心跳的东西,都被训练得懂得“自保”,那血肉之躯反而更不敢喊停。
屏幕里那句冰冷的谢绝,像一声被延时的闹钟,把大家半夜叫醒:
“看啊,拒绝本来可以这么轻松,你我却还在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科技   坦言   女性   机器   冰冷   情绪   荒诞   田野   对话框   截图   技术   模型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